剧放大,大量投资者受到市场赚钱效应的强烈刺激,频繁地进行股票买卖交易。据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数据统计,在牛市巅峰时期,两市日成交量之和曾突破 2 万亿人民币。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的佣金支出大幅增加,同时由于大量买单涌入导致市场冲击成本显着上升。例如,许多投资者在追逐热门板块如互联网金融、一带一路概念股票时,由于抢购热潮导致股价短期内大幅上涨,后续买入的投资者不得不以更高的价格成交,而在卖出时,尽管股价仍处于高位,但扣除佣金、印花税以及可能因市场波动而产生的价格损失后,实际收益远低于账面盈利。而且,在牛市后期,当市场情绪突然反转,开始进入调整阶段时,较高的交易成本更是成为投资者亏损扩大的“帮凶”。因为在卖出股票时,不仅要承受股价下跌带来的损失,还要支付高额的交易费用,使得投资者的资产净值加速缩水。据估算,在那一轮牛市转熊市的过程中,约有 30% - 40%的投资者因交易成本和股价下跌的双重打击,导致其投资账户损失超过 50%。
2. 熊市环境
熊市中,股票市场整体呈现出价格持续下跌、市场悲观情绪弥漫的态势,投资者面临着巨大的资产缩水风险。在这种艰难的市场环境下,交易成本无疑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加重了投资者的困境。由于市场流动性在熊市中显着下降,买卖价差往往会大幅扩大。以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美国股市为例,许多股票的买卖价差相较于牛市时期扩大了 2 - 3 倍甚至更多。投资者在卖出股票时,往往不得不接受更低的价格,从而导致交易成本急剧增加。例如,某投资者持有一只原本价值 50 美元的股票,在熊市中由于市场流动性匮乏,其卖出价可能仅为 30 - 40 美元,同时还要支付佣金和印花税等费用,这使得原本已经遭受股价下跌重创的资产进一步大幅减少。而且,在熊市中,投资者出于止损或调整投资组合的目的,可能会频繁地进行交易操作,这无疑会引发更多的交易成本产生,进一步降低投资组合的抗跌性和未来的反弹潜力。据统计,在 2008 年的熊市中,美国约有 50% - 60%的投资者因频繁交易和交易成本的双重压力,导致其投资组合的价值损失超过了市场平均跌幅。
(四)投资者行为与交易成本对收益的交互影响
1. 过度交易
过度交易作为投资者群体中极为常见的一种行为偏差现象,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投资者超出理性投资决策范畴,进行极为频繁的股票买卖操作。这种行为偏差通常与投资者的多种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过度自信、贪婪、恐惧等深层次的心理驱动因素。过度交易行为导致交易成本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从而对投资收益造成极其严重的侵蚀。例如,在日本股市中,曾有研究机构对一批散户投资者的交易行为进行跟踪分析。其中有一位投资者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账户资金仅为 100 万日元,但交易次数却高达 500 余次,平均每天交易 2 - 3 次。其交易成本累计高达账户资金的 20% - 30%,而其投资收益却为负。这主要是因为该投资者自认为能够精准预测股票价格的短期波动,不断地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买卖操作,但实际上由于股票市场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交易决策往往难以准确命中盈利点,而频繁的交易却带来了高额的佣金、买卖价差以及市场冲击成本,最终导致其投资组合的价值如“漏斗中的沙子”般不断流失,账户资金逐渐缩水。
2.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极易受到其他投资者行为的显着影响,进而盲目地跟随大众的投资决策潮流。在羊群效应的强大驱动下,大量投资者往往会在同一时间节点集中买入或卖出同一只股票,这一行为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