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无路可走(1 / 3)

何潘仁被罚下,灰溜溜地往外走去,四周不时传来一阵阵嘘声。

这个场面让留下的四位辩论者心中警醒。

司马光知道何潘仁掉进陈恪的陷阱之中,说话十分小心,“古人有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不是对《史记》‘李将军列传’最好的肯定吗?陈助讲缘何予以否定?”

他拿古人说话,将自己撇在一边,听陈恪郑重回道:“在下并没否定李将军保家卫国的事迹,也尊重李将军,但在讲学中却要听者学会客观地去看待问题,而不是人言亦言。”

“就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而言,它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所以我们在看这句话时就要结合王勃的经历去分析,王勃少年得志,盛高宗赞其大才而名动京城,年仅十六岁就被授予朝散郎一职,并成为沛王的侍读。”

“可其后却因一篇《檄英王鸡》而被高宗斥为歪才,两王斗鸡,身为侍读的王勃不去规劝,反做文章推波助澜,于是将其逐出京城。”

“此后王勃游山玩水,却又杀了自己恩师的亲戚,若不是高宗改元大赦天下,他就是一名斩刑犯,虽然保住性命,但彻底断了仕途之路。”

“这是作《滕王阁序》之前王勃的经历,所以文中出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词语,以感慨自身的遭遇,足下不会以为这句话就是真实的历史吧?”

他侃侃而谈,众人听得津津有味。

这时大家知道他的讲学为何受欢迎了,一篇《滕王阁序》,他能将作者王勃的经历考证出来,用他的经历来分析这篇文章,而不是从字面上去生硬地给与解释。

听他道来众人明白了,王勃是以冯唐、李广这两位古人来感叹自己的遭遇而已。

而司马光更明白,对他的提问不予回答。

然后轮到柳乘风了,他也做出了自己的决定,舅父杨国斌及其幕僚给他准备的问题用不上,他就准备从自己擅长的地方入手,“陈助讲可知在下所作的‘二郎神’?”

他当然知道,坦然回道:“知道,我在讲学时还称此词确是好词。”

听他夸奖,柳乘风的脸上露出笑容,再问:“陈助讲一再说诗词小道尔,可能做出这样的好词?”

柳乘风取巧,他知道陈恪曾作过一首《破阵子》,自己也承认这是一首好词。

但这是一首军旅词,不适合歌舞升平的兴京娱乐市场,所以名气不显。

柳乘风知道什么词能瞬间传播出去,还笃定陈恪不擅长这种词,就将自己的“二郎神”拿出来逼他。

因为乞巧节又称女儿节,以这样的节日为主题填词,陈恪无法使用“夜里挑灯看剑”。

柳乘风提出这个辩题,并认定自己胜券在握,而坐在台下的杨国斌也露出笑容,其他人却盯着陈恪。

张出尘和林韵宁皱眉,谢清低语一句,“陈恪要遭。”

薛媛却低声回一句:“未必。”

而李漱玉毫无反应,盯着陈恪等他回答。

辩论场上有点沉闷,众人复杂的心态从脸上显露无异。

李祯、刘太后及林毅之面露担心之色,而谭远忠、包拯却面色平静,他俩看重陈恪的地方是谋略,与诗词无关。

而律宗明与他俩的想法一致,这时紧盯着陈恪看他如何应答。

在这群人中,最轻松的却是王韶、章惇等少年,在他们心里,论学问先生天下无敌。

少年们心思单纯,不像曾毅和曹汲等人的脸上也露出担心之色。

所谓术业有专攻,陈恪在讲学中从未讲解过诗词之道,在这方面可能真是短板。

就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曾毅和曹汲等人听见台上传来陈恪淡淡地声音,“柳公子、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