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第一堂课(2 / 3)

们介绍陈恪,后面跟着刘复等几名直讲、助讲,他们是来考较陈恪水平的。

随着一道梆子声响起,又有十几名学生好奇地站在门外。

他们好奇,陈恪的左手右手都没拿书,准备讲什么?

众人升起这颗好奇心,听陈恪缓缓说道:“山长安排,由我来负责授课杂学,这门课涉及较广,既不能宣讲诸位不熟悉的学识,又不能与各位直讲、助讲的授课冲突,思来想去唯有从拾人牙慧入手。”

他不讲困难,而是抛出一颗诱饵,让众人的好奇心再次往上提一提,他要拾人牙慧,可是准备老生常谈?

大家猜对了,听他字正腔圆的念道:“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这是《左传.庄公十年》里的一篇文章。

《左传》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在座的师生都很熟悉,听他背诵,竟然听进去了。

他的声音很标准,吐字非常清晰,语调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人听着很享受。

好听的声音是吸引人倾听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在那个世界练过,用在这个世界仍然管用。

等他背诵完毕,现场却无一人离开,听他继续说道:“这篇文章大家耳熟能详,也有许多大儒、名人进行过注释和讲解,我来讲点什么?”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又抛出一个疑问,然后看看大家疑惑的眼神,继续说道:“我要讲的是曹刿论战的后果。”

他抛出一个新鲜的课题。

曹刿论战的后果在《左传》里没说,而他却要说,“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利用一胜二竭三衰的办法战胜了齐军,这种办法可不可以称为战术?大家可以发表意见。”

最后这句话让众人怔住,上课还可以让人发言?

陈恪解释:“我讲的是杂学,允许提问、反问、发表不同意见。”

他解释了,可众人还是没有响应,于是点名:“王韶、你来说说。”

王韶站起朗声回道:“确是战术。”

回答完毕正要坐下,听陈恪问道:“既是战术,它服务的战略是什么?”

王韶毫不犹豫地回道:“打败齐军,保卫鲁国。”

回答完毕王韶仍然站立不动,听他继续问道:“保卫鲁国了吗?”

这个问题王韶答不上来,他对这段历史不了解。

于是陈恪让他坐下,然后自问自答,“长勺之战后齐军卷土重来,鲁国三战三败,曹刿再未战胜过齐军一次。”

说完这个结果他闭嘴,见大家脸上露出惊讶之色,再继续讲道:“曹刿论战确实给后世提供了一种战术之法,但在当时,曹刿的打法却是一种欺诈行为,为鲁国的灭亡种下了祸根。”

他对讲课有过研究,知道这些少年们喜欢什么,男孩子大多喜欢军事,所以他的第一堂课就是《曹刿论战》。

这篇文章非常典型,也是一盛二衰三竭战术的鼻祖。

但人们却只关注这一战的成果,这是以弱胜强的典型战役,却忽略了这一战的政治后果。

今天陈恪就将它讲出来,立刻引发了一场震动,少年们纷纷交头接耳,屋里屋外嗡嗡声一片。

这些少年有的十一二岁,有的十五六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对新事物的接受尚处于表面现象,喜欢讨论而不是沉思。

陈恪的一席话突破了以前的定论,从其语气来说,对曹刿的行为持批判态度。

这个态度让少年们纷纷议论起来,而陈恪也不制止,站在台上看着他们议论。

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高适静观,刘复等人却等着看笑话。

抱着这种态度的还有婵儿,转脸看看后面,再看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