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四方风起云涌(1 / 3)

四方风起云涌

公元1351年,南中国的大地硝烟滚滚,装备着步枪与大炮的共合军如同狂风扫落叶一般,将盘踞数十年的蒙元势力一扫而空。在这场战争中,只有少量原始火器的元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他们依赖的刀枪和弓箭,在拥有工业体系支撑的近代化军队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工业国”这个词开始在共和的报纸上出现,并迅速传遍了江南。原本有些底气的方家军突然发现自己变得如同婴儿般脆弱。

与南中国的一边倒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中国的大地上却是血战正酣。大炮的重击在人体上炸开一片血雾,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冷兵器之间的激烈碰撞。双方都在招兵买马,北方的红巾军已经如野火般蔓延开来,追随者多达七十万。然而,红巾军也有自己的难处,他们已经无法再从共和那里获得物资支援了。

苏星云已经依照协定将规定的援助物资交付给了红巾军,但现在他不再打算继续提供。尽管共和随着吕宋领地的开发,已经有了一定的余粮,并且能够供应北方红巾军足够的铁器,但苏星云不愿承担这个日益沉重的包袱。而且,即便共和承担了这部分后勤支持,红巾军也不会心存感激,反而可能认为这是共和别有用心。苏星云深知“是米恩斗米仇”的道理。

苏星云交货后与红巾军形同陌路的态度,让明教众人焦急万分。此时,明教已经聚集了四十万之众,却严重缺乏铠甲、兵器和粮食。尽管抢夺的金银堆积如山,但共和却不收这些贵重金属。在这个战乱时期,粮食才是硬通货。不仅是共和,就连方家军也停止了粮食出口,可惜方家军的执行力不足,仍有部分粮食流入了北方。

共和政府与红巾军的交易冷淡期仅持续了两个月便宣告结束。打破这一僵局的,是共和外贸组的一名叫柯斌的成员。柯斌曾是一名煤矿工人,离开矿场后加入了外贸组。自从淮北大煤矿被发现后,他便对探寻其他未知煤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遗憾的是,除了淮南的大矿外,其他地区的煤矿储量寥寥无几,似乎只有淮南这片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矿藏。于是,柯斌将目光投向了淮河对岸元军控制的地区。

外贸组对他的这一举动给予了适度的支持。随着钢铁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共和越来越多地采用机械力替代畜力和水力,煤矿的需求日益增长。共和不再仅仅依赖境内的煤矿产量,开始考虑从外地购买煤炭。然而,周边的势力都不产煤,方家军也曾试图在自己的领地寻找煤矿,但始终一无所获,他们的炼铁业目前仍依赖木材。

元朝淮北地方政府默许了柯斌在淮河以北地区的探矿活动,因为共和已经提前打了招呼,找到矿藏可以卖给共和,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元朝的地方官员对这种探矿行为既未表示反对,也未提供协助,一切都由柯斌带着少数几个人四处奔波。

不久之后,红巾军四起,柯斌一度与共和失去了联系。但随着红巾军与共和后续的接触,柯斌终于重新与组织取得了联系。外贸组与红巾军再次就淮北探矿事宜达成了共识。后来,随着红巾军与共和之间交易的冷淡,急需物资的红巾军想到了这个探矿小组,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缓和与共和的关系,并且希望能够真正找到矿脉,作为自己的财源。于是,红巾军为这个探矿小组提供了大量的人力支持,当然,这些人的伙食需要由共和负责。外贸组也不会亏待这些辛勤工作的人,不仅提供伙食,还让柯斌根据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据此发放报酬。

在一个多月的紧张勘探后,这支人数达到一千多的探矿队终于确定了淮北存在一个与淮南煤矿相媲美的大型煤矿。这一发现让所有人都激动不已,红巾军在探矿队中安插的眼线也迅速将这一消息上报。红巾军立即增派人手进行开采,最终发现了淮北大煤矿。

矿藏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