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撕破脸之淮河之战(2 / 5)

共合军已经与贾督师达成了某种协定,双方将以淮河为界,互不侵犯。这些流言在江南和淮北地区迅速传播开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当然,像脱脱宰相这样经验丰富、洞察力敏锐的人物,他在听到这些流言的第一时间就识破了其中的破绽。他清楚地认识到,这不过是共合军使出的一种拙劣的反间计罢了,其目的无非是想动摇元军的军心,制造混乱。

古人云:“人言可畏,三人成虎。”这句话在现实中得到了印证,尤其是在皇权至上的时代。比如皇帝本人,以及朝廷中那些位高权重的蒙古大贵族们,他们原本可以用自己的财富尽情享乐,但现在却不得不将资金投入到军队中。随着这支军队的日常消耗日益庞大,这些贵族们也开始关注起国家的财务状况,甚至开始出现了对军队的弹劾之声。

脱脱宰相,凭借自己的权威暂时压制了这些异议。但在承受了巨大压力之后,他还是选择给远在前线的贾敦熙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劝告贾敦熙不要过于在意那些流言蜚语,要稳扎稳打,巩固阵地。然而,他也隐晦地提到了当前朝廷财政的困境,希望贾敦熙能够理解朝廷的难处。

继续阅读

收到这封信的贾督师,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悲凉。他独自一人在军营中发呆了一整夜。其实,当这些谣言第一次传入他的耳朵时,他就已经开始思考可能出现的情况。而现在,脱脱的信件无疑证实了他的担忧——朝廷上下对他的信任已经动摇了。在一个皇帝拥有绝对权威的时代,长时间远离皇帝,又没有朝中重臣为其美言,失宠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不得不说,王天柱这一策略实在是高明至极,甚至可以说是狠毒。贾敦熙本就不是蒙古裔,这在元朝统治者心中就存在着天然的防备心理。如今,这些流言蜚语正好击中了要害,将这位手握重兵的将领逼到了悬崖边上,不得不战。在这种情况下,贾敦熙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奋勇作战,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忠诚和能力;要么坐以待毙,等待着朝廷的进一步打压和猜忌。

公元1348年十二月十三日,原本停滞了九天的元朝平叛军终于开始渡过黄河,这一消息传来,共合军军官团无不欢欣鼓舞。北方军团总指挥官何成立即下令全军后退十公里,以保持安全距离,同时命令骑兵团密切监视敌人的渡河动向,但严格规定不得干扰对方的渡河进程。

冬季的淮河水位不高,水流平缓,这为元朝大军架设浮桥提供了便利。随着浮桥的搭建完成,元朝大军开始了渡河行动。整个过程异常顺利,这让一直担心敌军会半渡而击的贾督师长舒了一口气。当然,如果附近没有共和军的骑兵在严密监视,或许他会更加安心。

此时,苏星云已经抵达军中,他正准备前往敌军阵地送交战书,以通知敌军决战。何成看着他,脸上露出了苦涩的表情,劝说道:“先生,虽然您的武功高强,但这次送信的任务还是交给别人吧?”苏星云回答道:“这个任务确实不宜由我亲自执行,但现在确实需要一位武功高强之人前去送战书,邀请敌军决战。只有我亲自前往,才能确保毫发无伤地完成任务。难道元军中还有能够屠蛟的猛将吗?”

这时,一旁的朱自筹挺身而出,坚定地说:“如果此行注定有去无回,那么我愿意代替先生前往。”苏星云听后,笑着摆了摆手:“你们不必再劝了,这是我最后一次冒险。此战之后,我共合军必将无敌于天下。但现在,为了战役的圆满成功,我必须亲自走这一趟。”

正午时分,阳光炽烈,元军已经全部渡过黄河并在扎营防御,准备应对可能到来的敌袭。在这紧张的时刻,苏星云单骑前来,很快进入了元军的视线。几十名骑兵迅速将他包围,苏星云站在原地,高声宣布:“我是共合军使者,请元军统帅出来见我。”

包围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