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领地中政府力量的大力支持,航海业正在以一种近乎畸形的方式迅速发展。苏星云对于造船业这种只进不出的状况感到无法容忍。他深知,这样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江苏和安徽两地虽然同饮长江淮河水,地理位置相近,纬度也相差无几,但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却是天壤之别。仔细观察“苏”这个繁体字,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苏”字由“艹”、“鱼”和“禾”组成,寓意着鱼米之乡。即使在水利设施高度发达的21世纪,安徽依然难以超越江苏。尽管两地在陆地上的面积相差不大,但江苏拥有广阔的近海渔场,这片海洋资源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能够支撑起大量的人口。
苏星云意识到,要想实现真正的繁荣,不能仅仅依赖陆地资源,还要充分利用海洋的优势。他开始着手规划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以实现领地的可持续发展。他明白,只有平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国富民强。
玩过帝国时代的苏星云,更是点亮了从海洋获取食物资源的技能。对他而言,船只不仅仅是用来运输人员的工具,捕鱼同样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如今,领地内钢铁资源充足,造船匠人众多,水手队伍也十分庞大。更重要的是,当下的大洋环境还未遭受后世那种过度捕捞的破坏。
数十艘两百吨级的渔船纷纷下水,拖曳着巨大的渔网,浩浩荡荡地驶向深海捞鱼。得益于行政组的政策扶持,渔业得以迅速摆脱了过去那种几个人驾驶一条小船的落后生产模式。如此一来,大量的优质蛋白质源源不断地从海洋输送到了百姓的餐桌上。
尽管身处这个时代,苏星云无法利用现代科技制取高强度尼龙来制作渔网,也无法使用压缩机进行冰冻保存鱼类。他们仅能依靠木质船只、天然纤维编织的渔网,以及传统的盐腌方法来处理捕获的渔获。即便如此,依靠这样的方式进行捕捞,其产品对领地而言仍然构成了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在海产加工厂中,实施的是高效的流水化作业。当海鱼被捕捞上来后,首先会由一个工作组进行简单的分类。随后,这些鱼会被依次传递到下一个小组。海鱼先后经过切鱼头小组、破鱼肚小组、掏鱼脏小组、清洗小组、腌制小组等多道工序。最终,它们会被加工成一桶桶无头且白净的腌制鱼肉。
这些腌制好的鱼肉会经过加热消毒处理,然后撒上适量的油。接着,工人们会用铁盖将其紧密封闭,并在封口处涂抹蜂蜡以确保密封性。这样处理过的鱼肉被妥善保存,并被运往黄州领地。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种加工业务大量雇佣妇女,这实际上是对那些闲散在家中的女性劳动力的一种解放,为她们提供了就业机会。
这种桶装的咸鱼产品,主要被运往内陆领地。在海洋捕捞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两个沿海主基地的居民可以直接享受到新鲜的鱼类,对于咸鱼之类的加工品,他们早就吃得够多了。每桶咸鱼的重量大约为一百公斤左右,在黄州这个内陆领地非常受欢迎。对于当地的民众来说,海鱼的价格远比猪肉便宜,因此它成为了他们饭桌上的首选食材。
当然,加工出来的鱼头、内脏等下脚料也没有被浪费。这些材料会被烘干并磨成粉末,随后添加到饲料中。得益于海洋捕捞业的蓬勃发展,台湾岛上的家禽和牲口养殖产业也呈现出兴旺的景象。过去,这些下脚料通常被用来积硝,但随着苏星云找到了硝石岛,他的三大基地便不再依赖鱼内脏作为硝田的原料,而是将其用于家禽和牲口的饲料。这些富含蛋白质的物质在经过猪牛等动物的消化吸收后,其残留物再次回到硝田中。虽然硝田的产量因此有所下降,但与领地中猪牛数量的增加相比,这样的交换无疑是划算的。
苏星云发现硝石岛的过程充满了探索与惊喜。起初,他在研究航海日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