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 儒释道(5 / 5)

雪夜歌行 庸人自扰hx 6238 字 2022-03-15

类是求知欲望最强的物种,而真知卓见必须经过冥思苦想方能获得。佛教为人们了远离世俗凡界的“世外梵宫”。

僧众用降低或屏除物欲而换得的似水心境和充裕时光苦思遐想,以求参透万物之玄机妙理,在三界之外对众生的一切烦恼苦痛洞若观火,体现出佛法之精深与佛性之至大。就凡夫俗子而言,净土宗可消除他们的困惑与烦恼;就士大夫而论,禅宗可满足他们的哲思与神游。

因此,佛教对各个阶层各色人等之精神关怀而言,正其所需要且有益者焉。

通观儒释道三教,似可得出如下判断:就个性而论,强者尊儒,智者信道,慧者崇佛。

而一般情况下,对于人之一生而言,儒、释、道又可代表三种境界血气方刚时,欲建功立业,一般都会以儒家信条为圭臬,发奋进取,自强不息。

而遭遇挫折之后,气焰收敛,甚至心灰意懒,开始理解道家学说之可贵,逐渐重视修身养性,享受生命,以弥补失意的痛苦。

而屡遭打击、万念俱灰之后,则往往避入空门,焚香吃斋,参禅打坐,体味万事皆空的境界,借以安慰自己创伤累累的心灵。

真正认真考察传统社会中大多数成员在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内的信仰取向就会发现,道家和佛家的学说所起的作用绝不亚于儒家学说,只是因为天下大势的选择,儒学才得以占领意识形态的中心,但若无道、佛两家填补儒学留下的广阔的精神空间,儒学必定独木难支,接应不暇。

儒释道鼎足而三,相辅相成,又互讦互补,共同支撑着人的精神大厦。

换言之,三大学说相融交汇,而形成了人的精神长河。到底孰主孰从,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