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属于漫威的风,其实早有基础,所以等《钢铁侠》的续作公开宣布立项之后,迅速就被市场接受,大步升温,甚至连《终结者2018》正放映的热度都分流许多。
当然了,这里面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在卡梅隆+施瓦辛格的组合不再接手《终结者》的拍摄,导演约瑟夫麦克金提尼彻(代表作《霹雳娇娃》)和男主克里斯蒂安贝尔并未扛起大旗,钱景的不乐观从星期四首映当日的1337万美金便开始了——
印象里,这种大卡司的阵容和事先无比期待的市场,失望程度简直与《魔戒》三部曲后彼得杰克逊执导《金刚》登陆的那个公映日相媲美。同样的拉跨,同样的期待越高那种不满足的心情就越激烈,观众各种吐槽。
于是乎,连同周四算上,首周末4天累计5638万的《终结者2018》,开画规模还是3530家院线和排班第一的份额,很明显配不上这种待遇——单馆1万5实在有些少了,侧面表达的就是上座率的不够。
虽说在系列内部对比,这并不是丢人的数字,但考虑一下通货膨胀,再对比一下同样打着“让系列再生”目的,老科幻电影《星际迷航》的票房成绩,《终结者2018》的失败已然百口莫辩。
华纳苦啊,暑期大作搞砸了,资金、档期资源、宣发精力等投入没得到该有的回报,甚至让该系列的未来蒙上了更大的阴影;
主创苦啊,尤其是克里斯蒂安贝尔是抱着拯救这个系列,扩宽戏路,而且投资方之一的翠鸟影业确实给得太多,管理层还是他熟人才接下的,结果成绩有些小凄凉,远远不达预期;
盖尔安妮赫德苦啊,《终结者》系列虽然是卡梅隆创造的,但版权一度握在她手上——这位既跟卡梅隆有过一段婚姻,也是帮助卡梅隆走上成功的贵人,第四部失败了,无疑让终结者的价值大打折扣。
二,小罗伯特唐尼在拍完《钢铁侠》之后路人缘激增,经过这一年多的发酵,粉丝们当然想看到他继续出演托尼斯塔克,拍摄的市场性程度很高。
以上种种,使得一部还未上映的电影风头如此之盛,吸引了诸多目光。
只不过相比于演员、经纪公司的行动,莱曼已经等来了看中的人才,加拿大中生代最棒的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
“这位是凯文费奇,漫威影业首席执行官。”
“你好,维伦纽瓦导演。”
“你好,你好”
丹尼斯才接到消息,立马就赶来了,与莱曼、凯文接触时颇有些拘谨。
毕竟,相比于这两位,他的履历确实拿不出手,他也意外为什么自己会被看上,还有可能执导《钢铁侠》这样的大热作品。
尤其是莱曼珠玉在前,他如果不能很好的延续,那担子和压力就更重了,如果第二部不够优秀,人们才不会知道第二部的戏剧感不如第一部,他们只会觉得导演不行——换人的前提下。
这种情况在好莱坞特别常见,《终结者2018》也就刚刚上演了这一幕,被拿来对比的主创团队无论怎么看都觉得尴尬,而且还影响了确切的个人利益、个人前途。
当然,说这些不是因为丹尼斯维伦纽瓦会退缩,就如他的经纪人所指出的那样,只要第二部的成绩相比第一部有进步,能收获的好处也有很多。
别的不说,只要他真的代替莱曼成了续作导演,质疑不质疑的放到一边,起码他会迅速出圈、知名度上升。
而有了名、再来出成绩,好莱坞才会越加接纳他,不至于说一年到头遇不到什么好项目,都是些小打小闹的作品。那样的日子他已经过得太久了。
所以当拿到剧本,三人开始探讨拍摄方向,莱曼和凯文有意无意透露的那些对拍摄自由的限制阉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