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起笔,七月落笔,在写完《为饵》后,突然想到了鲁迅先生的“文学与出汗”,因为“出汗”这件事情,始终贯穿着小说核心与我码字环境的整个过程。
18年同一位老朋友嘘寒问暖间,推荐了一部影片,由波兰斯基导演的《钢琴家》,过了很久之后偶然想起,才借着闲暇之余点开看了。影片讲的是钢琴师史标曼一家在二战即将爆发之时,全家被迫赶进华沙的犹太区。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家人和亲戚最终被纳粹杀害,而标曼本人也受尽种种羞辱和折磨,不断在搜捕中逃亡。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尾声,废墟的阁楼上标曼遇见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要求下他弹奏了钢琴曲,美妙的琴声令德国军官萌发了恻隐之心,他暗暗帮助标曼直到苏军对波兰的解放到来……
“战争像瘟疫一样带给人们绝望和恐慌,而音乐却给了人们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人们心中的痛苦与创伤。”
这些个印象与沉思,也就为后面创作《为饵》埋下了诸多伏笔。
19年6月构想,7月执笔开篇,各种权衡后,8月最终选择在纵横投稿,9月开始在纵横正式发文,更新一卷·风起秦淮;20年1月初,开始写二卷·雨花惊梦,期间经历疫情,6月中旬开始执笔三卷·南陵之行,7月3号迎来了人生中首个100万,酷暑之下,8月突破了日更6千的目标,同时也举办了为饵周年庆,为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素未谋面的老朋友新朋友送去了周年庆礼品,11月开始写四卷·锦绣山河,由于跨度太长,不得不加快进度,所以,21年1月定下了2月日更6千的目标;等到了2月春节期间,便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开始潜心创作,日渐晨昏颠倒,每天凌晨3、4点爬起来开始敲键盘,大家春节走亲访友,然而我开始社恐……
好在2月写掉了四卷大半剧情,但压力仍旧很大,由于前期架构太大,坑太多,为了追求一个完美的结局,索性继续在一边填坑一边挖坑的路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终于,等到3月底责编来找写作品推荐资料,由于影视改编那边要一个确切的完结时间,为了督促自己,便硬着头皮定了个6月完结。因为不是全职码文,必然跟生活有冲突,所以接下来的5月、6月每天线上线下连轴转。6月底开始收尾,闭关了一周,终于把大结局给满满当当地写出来了。
很早之前就担心进度原因,要砍掉很多剧情,好在宇文军和燕不落这个最后的大反派还是写出来了,也算是没有遗憾了。由于前面没怎么写过后宫之斗,原本说四卷要搞一搞,由于进度原因,还是以权谋为主,后宫之斗给权谋打辅助了。事实证明,还是权谋适合我。全文虽然没有一个激烈的后宫名场面,但从头至尾没有一处离开过这一大核心。
小说最初的书皮是一个女头,做出来后明显不符合这本书的风格,于是马上换了,又在老朋友的建议下,换了眼下这个。庄严的红墙下,不仅是后宫之斗,还有朝堂之斗,红墙外面,又不仅仅是江湖之斗……这可能就是这本书一以贯之的主题吧!
说到这,这本书到底在写什么?起初我是很难说清,因为书都是越写越明白,起初只是有个大致方向。它不是传统的女主文,主要还是权谋文,当成女主文去读可能就不讨喜了,笔者始终是在借女主一双眼睛,带领读者去见证一个个王朝的兴衰更迭。总的来说,为饵主要讲,在一场浩劫中,在泯灭人性的年代里找到人性的光辉。
它既是一场场救赎:篁妃的救赎,张井春的救赎,漠沧无尘的救赎,黎桑韫的救赎,漠沧世子的救赎……包括女主自我的救赎。对他们是救赎,对其他人则是宽容。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也是对人性本善的呼唤。是女主对白家那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毕生坚守,峡谷中对江沉吟相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