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汉代,国土拓展,就像是斐潜当下所立的玉门关一样,一路向外扩大的时候,关隘可以挪动,但是这长城就没办法动了,可这些新打下来领土总不能不要,况且也有了百姓开拓边疆,已经开始繁衍生息了,总不能说?就丢。
刘邦这个流氓头子,原先也是傲视天下,他当时刚刚统一天下不久,正在意气风发之时,估计谁都看不起眼,也想超越秦始皇,结果白登山之围让刘邦清晰地认识到仅以当时的军事武力,无法解决与匈奴争端,因此采取和亲政策,笼络匈奴、维护边境安宁,换取猥琐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至于到了唐代,和亲又带了一点教化的味道,毕竟有大量的陪嫁的物品和工匠……
只不过对于这种和亲策略,或者大多数类似的国家对外策略,到了中后期,总是会被人为的玩坏掉。
长城,藩国,和亲等等,起初都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结果到了后面,崩了。
没人去想要解决,而是持续的效仿。
然后这种效仿,甚至一直绵延到了后世,隐隐约约的就在历史长河里面,有无数怀着恶意,或是愚钝的文人在高呼着,不可开这个先例啊……
究其原因,又是因为什么?
斐潜默然而立,目光悠远。
他这一次,带了很多的文吏。
这些文吏是真自愿前来西域的。
是真的自愿,而不是被迫自愿。
{();} (ex){} 有时候,人类真心会给自己整出一些笑话来,就像是自愿原本应该是个中性偏向于褒义方面的词语,隐约包含着奉献和牺牲,可惜当所有美好的东西落到了资本家的手中的时候,总是能将其玩弄得崩坏,然后衍生出更恶劣的变化来。
这些文吏,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怀有一定野心,想要提升自我阶级,但是暂时没有找到什么合适方向的人。这种人不仅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有,在大汉当下有,以及在之后的封建社会王朝之中一样都有。
春秋战国的时候,这些人游走于六国之间,用自己的才能换取一官半职,换取一个仰着头呼吸的机会,换取一个能够在青史留名的位置。
在大汉初期,刘邦身边也是大量汇集了这样的人,尤其是在秦朝打压之下的六国人。当这些六国人掀开了遮挡着他们的天花板的时候,他们也就成为了后来人的天花板。
到了东汉当下,在山东,普通的文吏已经没有多少晋升的空间了。这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但是山东的那些掌权者,依旧没什么太大的反应,亦或是即便是知晓,但是既成利益体,也就装作看不见听不到不清楚不了解了。
曹操据说一度在冀州做了一些动作,也想要改变一些东西,但是遭到了强烈的反弹,最终不得不暂缓……
这让斐潜觉得很可笑。
可笑的不是这些人,而是这些人在这个过程当中展现出来的那种贪婪。
身为政治层面的人物,已经可以说是基本上摆脱了衣食所忧,并且做得好的话,还可以为子孙后代谋取一份长期饭票,这已经算是连死后的利益的都已经照顾到了,可依旧是有人会不满足。
这些人,相对普通民众来说,显然是更有智慧,更有见识,可是在这个问题上,一直都没能提供一个比较好的思路,甚至是有意识的过河抽桥,对于后来人一味的压制和控制,而不是继续开拓……
封建王朝赢家通吃,到了资本主义依旧是赢家通吃,一点都没有改变过,更谈不上什么共同富裕了,员工多休一天假期,多拿一块钱的工资,都像是要了他们的老命。
在封建王朝,几乎可以说所有的地域基本上都算是无主之地,谁占据了就是谁的。
那么为什么走不出去,为什么都在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