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粮友的风险投资(1 / 3)

“廖局长、段经理,这就是咱们内江县的粮友食品公司了。”

张二河带领着一男一女,两位派头十足的客人来到一家工厂的大门前,厂里的人也小跑着迎了出来。

“是的,除了长江航运,我们县的纳税大户就属他家了。”

内江县工商局的毕松插话道。

这家厂子的厂主曾达是个小矮个,上来就拉着张二河的手,热情说道:

“二河兄弟,你怎么亲自来了?”

曾家是内江首富,张二河虽然是糖帮首领,但曾家才是后台老板。只不过人家张二河交了鸿运,被王室投了资,摇身一变,成了上市公司老总,因此曾达也不敢怠慢。

“这不来了贵客,让手底下的人来我不放心,因此跟了过来。”

张二河眨眨眼,把来人分别介绍给曾达。

廖局长是军部后勤司的采购局长,那位女士名叫段红,是蜀道山投资公司的投资部长,还有层身份是段王后的堂妹。

这种关系不好明说,只能私底下咬耳朵。

曾达的礼数很周到,和来人一一寒暄,才带着大家进了厂里。

别看这家叫粮友食品厂,其实最大的业务是蔗糖生产,今年的产量达到了200万斤。

看着工人从库房搬进搬出用麻袋堆成山似的白糖,客人们都表示赞叹。不料曾达却苦笑着摇头,道:

“你们有所不知,今年白糖都要赔惨喽!”

原来今年台湾和安南的甘蔗丰收,把白糖价格直接干到地板上了。

往年的白糖价格一直很平稳,一斤大约4分钱,比米价贵了十倍左右。今年的价格只有2分钱,买家还挑肥拣瘦的。

他家的白糖满打满算,也才能卖4万块,跟人家的航运业一比,根本就不够看的。

好在当年张二河搞的长江航运有曾家的股份,要不两边曾家无论如何也排不到内江首富。

内江这边的甘蔗种植条件是不如安南和台湾的,这边的甘蔗产量只能到800斤的亩产,那两个地方能到1000至1200斤,加上人家南边都是大公司,北美垦殖和丰收农业,这根本不是粮友能比的。

听说人家的技术,蔗糖收率能达到13%左右,内江这边只有10%。

这么一比,差距就出来了。而且听曾达的意思,明年行情还要看跌,因为明年塞国的白糖产量过亿斤是一点儿难度都没有的。

塞国才一千多万人口,虽然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但还达不到人均一年消费10斤白糖的地步,至少六成都是要外销的。

“横竖不过百万元级别的产品,没得啥意思。”

曾达摇头叹息,因为内江半个县的甘蔗地都是他家的,船大难掉头。如今大家都能看到报纸上的各种资讯,眼球大都被那些动辄千万、上亿的产品吸引,搞的白糖都成了小行当似的。

其实白糖产业潜力仍然很大,英国工业革命后期,白糖的人均年消费量已经接近40斤(44磅),若按这个来算,塞国乃至大明的白糖市场还有数十倍的上涨空间呢。

“嘿嘿,你老兄也莫要谦虚,不是还有蜜饯和压缩干粮呢嘛?”

张二河怕他那副丧气模样把客人吓跑了,连忙打圆场。

廖局长此次来就是为了粮友公司的压缩干粮,其实之前有过招标,当时粮友公司因为白糖价格滑坡而发愁,压缩干粮作为新产品还没正式推向市场,故而没有参加。

“那个东西是我小儿搞的,年轻人就喜欢折腾新鲜玩意儿,还不晓得好不好卖。”

曾达的儿子曾光是河州军事工程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学的是后勤这块,其中就包括军用干粮这块。

人家毕业后就从学校买了个压缩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