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山中琐事(1 / 2)

金县阿干镇高炉项目于十一月初正式启动。

之所以能这么快上马,说来还多亏了马俊。

这么多年塞音道场又是炼钢铁,又是烧玻璃,对工业窑炉这块储备了大量技术。

其中一项关键技术就是耐火砖。

刘学勤恰好知道甘州(今张掖)合黎山有种凹凸棒石,是一种含水富镁铝硅酸盐黏土矿物,不但可以用来做有机肥料,也是生产耐火砖的好材料。

可惜往甘州那一路商路时常因马匪、乱兵而断绝,刘学勤早年搞到过一批凹凸棒石,用完之后就只能找别的材料代替。

在阿干镇时,他在聊天时无意得知马俊家正是从事往来西域的商帮,他家在域外也广有人脉。

因此便托他帮自己贩运凹凸棒石这种货物,给的报酬十分丰厚,马俊自然满口应允。

就快到年底,刘学勤总结今年的重点工作有如下几项:

一、初步具有了一定自保之力;

棱堡已建成,班望的作坊已经造出五十多支燧发枪。

近期由于更换了刀具,又兼铁料不济,刘学勤干脆让他们试着拉膛线,并让他们对子弹也进行研究。

考虑到不能总自己喂他们吃,刘学勤并没将米涅弹这种杀器直接告诉。

二、与商人合作的展开,塞音教的事业呈现加速之态;

这对于不擅长交际的刘学勤来说,也是一项挑战。回顾与柴仓、李月峰等商人交往的经过,他赫然发现,自己属于被形势推着走的那个。

他意识到,门中或许需要一位类似CEO的角色,去主动张罗这些事,可惜遍观内门和外门,似乎并没有人能够胜任。

只有熊天球和杨寓两个或可勉强一试,但他们都不具备技术与产业结合的嗅觉,而杨寓这个人,估计迟早会回归到科举入仕的正途上去。

三、数学培训班从七个增加到了十个;

年初的秦州班,在李月峰等人帮助下成立了西安班,以及杜金田返回广西后,建立起的教会班。

特别是教会班这种新模式,可以更紧密地将塞音教与教徒们结合在一起,既为这些贫苦百姓提高下一代的文化素质,说难听点儿,也是人质。

外地人才的引入,对内外门也是一种刺激。

洮州府地界过于窄了,好的苗子哪里有那么多,别看内外门弟子加起来过了百五十人,但在刘学勤眼里,能算的上天才的只有莫尔根一个,还是韩虎从千里之外拐回来的。

四、明确了教会发展思路,传经堂已经开始展开工作。

下一个重点是与陕甘相邻的四川,对这个天府之国,刘学勤是一定要拿下的,说不定以后还会把道场迁过去。

要有更好的去处,谁愿意留在狄道这种地方吃土?虽说这些年临洮的生态不错,特别今年初他与官府合力推出了“植树赏”,家家户户栽树成风。

冯理是个实干派,他是提前离开西安的,现在已经入川。据几次收到的飞鸽传信来看,初时他在四川的传教并不顺利。

因为四川佛、道两教一向比较兴盛,新来的教派很容易遭到排挤。

要说冯理这个人脑子就是灵光,被他找到个法子,收买了一批和尚,帮助他传播塞音教。

之所以能出现这种奇事,就不得不说朱元璋对佛教的政策。

前文提过,朱元璋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他洞悉每个社会阶层的特点,至于和尚,他再熟悉不过,大家都知道他早年是做过和尚的。

他登基坐殿之后,对佛教虽有怀柔,但限制更多。

他将寺院分为禅、讲、教三类,不同的和尚,必须着不同服色。同时设定了僧官制度,由官府给僧道颁发度牒,三年更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