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军事改革(1 / 2)

六月初,历经一年多的埋头苦干,灵渠以及漓水和湘水上游的疏浚工程终于竣工,二十米的大船可以从番禺直达巴陵,和中原地区的漕运也就此连接了起来。

为了这一天,司马遹前后投入的士兵就达到了四万人,参与的百姓则在五万人以上。

当然,之所以如此顺利,除了充足的人力,还与前一年的大旱有关,一直到第二年的初春,需要疏浚的河道基本处于枯竭的状态,待到工程完毕,汛期也随之带来。

大功告成后,司马遹决定亲自体验下新疏浚的灵渠,顺便将自己的驻地移到临湘。毕竟始安的位置太偏南,一旦中原有事,并不利于自己快速做出反应。

除此之外,司马遹还有一件大事需要和司马乂达成共识,那就是军事改革。

一直以来,司马遹都觉得军政不分是致乱之由,坐镇一方的都督既统领大军,又手握地方经济大权,长此以往必将尾大不掉,如果再加上宗室的身份,国家岂能不乱。

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将军队从地方上独立出来,所谓的都督全部取消,由朝廷统一设置职能不同的专业军队,按照不同的任务或者实际情况驻扎在全国各地。

比如,在平原地区驻扎的军队以骑兵为主,山地以步兵为主,大江大河附近设置水军,每军以五千人为限,拥有独一无二的番号,并设置一名指挥使和两名指挥副使。

每军下面分成十营,每营设置一名都尉,都尉下面还有什长和百夫长。司马遹还决定适当裁减士兵的数量,提高军队的专业化,并对将士的年龄进行限制。

具体来说,日常管理的指挥使和指挥副使最高不得超过六十岁,都尉不得超过五十岁,百夫长不超过四十五岁,普通士兵如果没能在四十岁前升到什长,将会强制退役。

指挥使、指挥副使和都尉如果达到最高服役年龄,又不具备升迁的条件,便会转业到地方担任武吏,负责缉捕盗贼和维持治安。什长和百夫长到龄后退役,并给予安置费用。

这些军队平日里驻扎在固定的地方,未得朝廷允许,不得擅自出兵,遭遇入侵除外。不同于征兵,这些军队全都是职业性的,平时不从事劳动生产,但每年都会有假期。

一旦遇到战事,朝廷将根据战事的规模和性质派出将军,比如征镇安平将军等,临时指挥若干个军执行军事任务,任务结束后,军队回归驻地,将军回朝复命。

如果某个军事任务较为简单,便由指挥副使带领若干个营前往执行,然后向指挥使复命。

如此一来,朝廷派出的将军只负责战略部署和临阵指挥,具体的战术都委托给指挥使,如果某个指挥使表现良好,将会纳入将军储备库,成为更高一级的统帅。

当然,表现不好的将军或者指挥使也会因此被贬黜,严重者甚至会被治罪。

朝廷层面,不再设立大将军,恢复太尉的职权,由太尉负责军队的日常考核和选拔,协助皇帝进行军事决策和赏罚,诸将军充当太尉的副手,协助太尉进行军队管理和作战。

司马遹还计划在军事改革后,进行全面的体制改革,恢复丞相和御史大夫的职权。

具体来说,丞相负责全国行政事务,协助皇帝进行行政决策和太守的选拔。御史大夫负责选派各州刺史,监督一州之内太守的不法行为,回归刺史的初衷。

按照司马遹的最终构想,刺史和太守都将成为纯粹的行政官员,不再领兵作战。但在现阶段,受限于人才的不足和战争的需要,这个目标必须等到天下太平之后。

和土地改革一样,司马遹并不打算一开始就在全国铺开军事改革,先在湘州进行试点。

六月中旬,历经十余天的水上行程,司马遹一行抵达临湘。从始安到临湘虽超过一千里,但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