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乡试第一场(2 / 2)

,这次更狠,摆明上大号。

孙山愣愣瞌瞌地躺板板,决定先入睡,等那些人上完茅房后,才开始做题。

也不知道等了多久,隔壁的潮州佬竟然开始打呼噜了。

孙山无力望天,隔壁的潮州佬看样子最多比他大五六岁,怎么年纪轻轻睡觉就打呼噜呢?

还有这种环境下也能睡得着,还睡得那么香,孙山也服气了。

爬了起来,点燃蜡烛,洗了把脸,在涂了一抹清凉油在鼻腔,孙山把木板搭了起来,继续做题。

“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这是一道《周易》题。

出自《周易_系辞下》。

大致意思是“在中午开设市场,召集各地的民众,聚集了各地的货物。交易之后,各自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就离开了。”

讲述了商业刚起步时候的情景,没有货币,只有物品交换。

孙山想了想,这一道表面看起来是讲最原始的交易方式,实际突出最后的那一句------“各得其所”。

如何做到“各得其所”?

《素书*原始》中: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所谓德,就是人的所得,就是让世间万物各得其所,得到它所希望得到的。

注日: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求于权衡者,得轻重而已矣。

可见所谓的“德”,就是“得”。

就是使广大民众各得其所,各得其位,各尽其材,使世间的万事万物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满足自己的愿望,而绝对不是据为己有的意思。

孙山想得满头大汗。

从《易经》的一段话,抓住题目所要表达的中心----“各得其所”。

再给“各得其所”注释引出的参考书《素书》。

最后从“各得其所”中再次抓住重点“得”-----引出“德”亦做“得”,最后才能得到最想要表达的意思。

题目出自《易经》表面讲贸易,其实讲“德”,跟原来商贸活动一点关系都没有。

孙山情不自禁地想,试题不仅考对《四书五经》的熟练程度,更要考平时扩展的阅读范围。

乡试跟前世高考根本不是一个范畴,不是一个难度。

乡试的表面范围很窄,实际很宽,或者可以说没有范围。

高考还能有个参考范围让你参考。

孙山想出了题目的中心思想后,便开始做题。

夜静人深时,总算把这道《周易》题做完。

孙山再次摸了摸额头的汗水加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赶紧收拾好东西,毫无形象地躺板板,忍着恶臭,呼呼大睡。

我,孙山,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