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百官抉择(上)(2 / 3)

而另有一部分人,如李景隆和谷王朱橞一般,选择了主动归顺朱棣。在燕王进入南京的当天,兵部尚书茹瑺、吏部右侍郎蹇义、户部右侍郎夏原吉、礼部左侍郎董伦、大理寺少卿薛嵓、翰林侍讲王景,以及翰林院的不少官员如杨溥等,纷纷主动向朱棣输诚,归顺了这位新主子。朝中大多数官员在茹瑺的率领下,也都跟着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他们这般选择,倒也不尽是贪生怕死、趋炎附势之辈,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出发点其实颇为简单。在他们看来,朱棣与朱允炆皆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血脉后代,不管是儿子当皇帝,还是孙子做皇帝,皇位都是他们老朱家的,于他们而言,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况且,朱棣以“靖难”之名起兵,夺得皇位后,一直强调自己的行为是为了清除建文帝身边的奸佞之臣,恢复太祖朱元璋的祖制。如此一来,选择归顺朱棣,在他们心中,其实也并不违背那传统的忠君观念。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他们审时度势,觉得顺应新的形势,或许才是保全自身和家族同时还合乎本心以及自己所学的明智之举。

然而,朝臣之中,却出现了不少言行不一者,着实令人玩味。衡府纪善周是修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早在燕军已经渡江、京城未破之际,他便与解缙、胡广、胡俨、杨士奇、江仲隆、萧用道诸友相约,众人皆信誓旦旦地表示,城破之时,大家便同死殉忠,以全自己对建文帝的一片忠心。

可谁能料到,当京城真的被攻破之后,唯周是修一人坚守承诺,毅然自杀殉忠,以全死节。其余众人竟皆背弃诺言归顺了燕王朱棣。

更有意思的是,后来为了缅怀周是修,解缙还为周是修撰墓志,杨士奇也为其作传。

传写完后,杨士奇竟还对周是修的儿子说道:“使我与汝父同死,今谁为作传?”

这话传开后,闻者无不觉得可笑至极,如此言语,仿佛将他们当初的约定当作了一场儿戏,也让人不禁对这些文人官员在大义面前的抉择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不过,世事难料,杨士奇后来却成为了一代名臣,还是着名的“三杨内阁”成员之一,在朱棣之后的“仁宣之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成为了推动大明走向繁荣昌盛的主要推手之一。

解缙与胡广的行径,更是让人感慨万千。他们可不止一次与同僚信誓旦旦地表示应效忠建文帝。胡广本还是建文朝的状元,说来这状元之位的由来,还有一段插曲。那次科考,原本状元是王艮,胡广只是榜眼,可王艮相貌丑陋,建文帝心中不悦,便将第二的胡广与王艮对调,于是胡广就成了状元,王艮成了榜眼。

其实,胡广能被取中为状元,也是事出有因。当时殿试策论的题目正与“时方讨燕”相关,胡广在对策中写了“亲藩陆梁,人心摇动”八个字,暗含削藩之意,恰好契合了建文帝当时的心思,因而打动了建文帝,被亲擢为第一,还赐名“靖”。建文帝自是希望胡广能忠心耿耿,助自己为朝廷完成靖藩之策,稳固江山。

当燕王大军准备渡江,京城已然岌岌可危之际,翰林院待诏解缙、修撰王艮、胡靖(即胡广)等,聚集在吴溥家中。众人慷慨陈词,解缙大谈君臣大义,胡靖也是一副慷慨激昂的模样,大家共同约定,城破之时,定要自杀效忠建文帝,甚至还断指起誓,场面可谓悲壮至极。

吴溥与胡靖比邻而居,吴溥的儿子吴兴弼见状,不禁感叹道:“胡叔叔能为陛下死节,慷慨赴义,真是件激励人心的大好事。”

吴溥闻言却摇了摇头,说道:“不然,胡广、解缙那些人只是说说空话罢了,王艮才是定死无疑。”

父子俩正说着话,突然听到隔壁胡靖大嚷起来。原来,是京城按朝廷命令施行坚壁清野,以此来切断燕军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