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兵戈再起(1 / 3)

朱棣所料不错,此时驻扎在德州的李景隆感觉头疼无比,李景隆好不容易从此前郑村坝大败的阴影和对战场惨烈景象的恐惧中恢复了一点点,还没来得及得有所动作,大过年的就又得知燕王朱棣居然率军攻打大同的消息,身为大将军的李景隆也不能眼见着大同失守放任不管,任由朱棣日渐壮大,大同此前虽是代王封地,可代王和宁王的情况不一样,他早已被贬为庶民,所以大同如今实际上是在朝廷的管辖之下。

李景隆不禁想到,如果代王还没有被削藩,八成也会是个作壁上观的主,那此番朱棣攻打大同,他李景隆说不救也就不救了,可眼下李景隆不得不在冰天雪地里率军驰援大同,但等他辛辛苦苦的率军到了大同附近,竟连燕军的一个人影都没见到,听说朱棣还接收了一支蒙古降兵,反观自己的队伍却冒着严寒奔袭死伤不少,更丢下了武数辎重。在得知保定府归降朱棣之后,李景隆更觉得窝囊无比。

如放到王珏前世的时代,李景隆一定会无奈的说一句,“赶紧的,毁灭吧,累了。”对于这场关乎大明国运的战争,李景隆更多的倒觉得像是朱家叔侄之间的打闹。皇帝碍于对方是自己的亲叔叔又劳苦功高,想动手又一直找不到借口,就算是如今北伐也是一再叮嘱让自己生擒燕王。那燕王朱棣呢,与之交战过的李景隆也不傻,自然能从对方的人马军械和战术上判断出对方早有反心,之前只不过是因为力量不足以与对抗朝廷才百般忍让甚至装疯卖傻,直到双方忍无可忍、退无可退这才红起脸动了手。可打来打去不还是一家叔侄?不都是洪武高皇帝的子孙后代?这天下还不是你们老朱家的?

李景隆虽说没有什么实战经验,也自觉带兵打仗的才能不敌燕王,可在外练兵多年,李景隆也并非毫无见识。若是真的拉开阵仗两军生死搏杀,凭借着自己数倍于燕军的人马和麾下的将领也未尝不可大败燕王。可难就难受在皇帝之前下诏令自己领兵镇压叛乱,还不允许伤害他的亲叔叔燕王,这仗万一打红了眼,输了还好说,只是丢些颜面,若是打赢了又一不小心把燕王弄没了,即使是赢了,这戕害皇室宗亲的骂名可能还得自己来背。

想到这里李景隆更加头疼,因为朱棣这家伙偏偏还喜欢亲上阵带兵作战,在这种情况下与燕军交战,燕军背水一战奋力搏杀,自己这一边则是一遇到燕王就得束手束脚,这仗怎么打?李景隆现在有些后悔,如果攻打北平时自己当时不想贪功,而是直接派兵快速支援瞿能的话,说不定早就攻下北平生擒燕王家眷,有了这些人在手,说不得就能逼燕王就范,还哪来的后面这些乱七八糟的窝心事儿?

李景隆不禁感叹这场仗太难打。如今自己这边连连受挫,损失无数粮草辎重,自己虽然上书请罪,可陛下又没有换帅的意思,李景隆也只只能想个缓兵之计整顿兵马重整士气,等到春暖花开再视情况行北伐之事。

从接连失败的沮丧失落和恐惧中恢复以后,李景隆也复盘总结了一下自己接连失败的经验教训,他觉得自己失败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麾下的将士大多出自南方,根本不擅长在冰天雪地的天气下与这些战力彪悍的北方蛮子作战。北平之所以能坚守那么久也不过是朱高炽那家伙占尽了天时和地利,只要自己想办法重整队伍恢复士气,待开春回暖之后再挥师北伐,自己麾下的将士们也就不会出现不适应气候的情况了,燕军没了天时地利,双方真刀真枪的打一场,凭借自己一方的巨大兵力优势,说不定还真能有机会大败燕军生擒燕王朱棣。

苦思良久,李景隆这才决定亲自修书一封给燕王朱棣请求休战,虽然明知没什么用,李景隆还是在信中回忆二人之间的情谊,表明陛下也是不得已才削藩,更是阐述了内战对周边百姓带来的影响,再说咱们俩打归打,可我也是奉命行事不得已而为之,可不能伤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