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定策略(2 / 3)

禀陛下,臣以为可行。”兵部尚书梁梦龙最先表态支持。

“自俺答势大,一些蒙古部落被迫东迁,并与当地泰宁卫等部落媾和,辽东镇虏患骤增,二十年间,战事不断。”

“若能趁此次辽左大捷之余威,扫荡辽西,定能事半而功倍。”

兵部尚书梁梦龙表态要打,其他文官也表态要打。

蒙古人打大明,大明没理由不去打他们。总不能不能光等着挨揍,不还手吧。

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支持出兵,若是被那些好事文官知道,备不住又要受到弹劾。

而且,在场的六个人,知兵就一半,戚继光,张学颜,梁梦龙。

内阁的三位大学士,别说带兵经验了,就是地方履职的经验都没有。

明朝内阁大学士,基本上都是进士及第后,入翰林院,而后詹事府、礼部、吏部等中枢机构,最后入阁。

一辈子都在中枢打转转,军政经验有所欠缺。

让这三位内阁大学士讨论兵书战策,选将用兵,他们也能说的头头是道,可具体的战略战术,实际操作,他们就不行了。

但人家也有个优点,不知道的事,绝不多言,免得露怯。

因此,基本上没有人反对出兵。

不过,内阁首辅申时行还是提出了不同意见,因为他是内阁首辅,他看的是全局。

“陛下,蓟州、辽东两镇兵马夹击辽西,臣亦以为可行。”

“只是蓟州镇乃拱卫京畿之门户,重防御而非出战。若是蓟州兵马出塞,致使京畿防线空虚,引起有心之人觊觎,怕是得不偿失。”

“还是申阁老考虑的周到。”朱翊钧说的是真心话,内阁首辅,必须要有这种全局意识。

“蓟州兵马出塞期间,让临淮侯李言恭领五军第一镇、泰宁侯陈良弼领五军第二镇,共计三万兵马,移防蓟州。”

申时行躬身道:“陛下英明。”

“腾冲伯,”朱翊钧看向戚继光。

“你在蓟州总兵任上时,便提出过类似战策,关于此战,你有何看法?”

戚继光立刻回答,“回禀陛下,我军对战鞑虏,关键不在于战斗,而在于茫茫草原,无边无际。若是鞑虏一心逃跑,我军无处可寻。”

“出塞作战,当配备大量骑兵,以步兵、车兵相配合。如此,方可保进退有度。”

“有理。”朱翊钧点点头,“稍后你写一道奏章呈上来。”

“臣遵旨。”

朱翊钧接着又问,“蓟辽总督张佳胤年前病倒了,此次统合蓟州、辽东两镇兵马协同作战,何人可以挂帅?”

内阁首辅申时行躬身回答,“回禀陛下,臣举荐户部仓场侍郎张国彦。”

有资格担任总督,而且是边镇总督的,合适的人选是有数的。

“张国彦晋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

“另调神枢第一镇、神机第一镇,昌平、保定两镇骑兵,配合作战。”

“臣等遵旨。”

戚继光呢,朱翊钧并没有用。

因为戚继光更擅长于步兵作战,而非骑兵作战。

还有就是,戚继光未必能压得住辽东镇兵马。

戚继光原来担任过蓟州总兵,指挥蓟州镇的将领兵马,没有问题,可辽东镇的将领兵马,未必就服他。

戚继光虽然被册封为腾冲伯,可他毕竟代表的是南兵。就算他是伯爵,北兵也未必就服他。

朱翊钧虽然在极力的缝合北兵、南兵之间的矛盾,有效果,但还不至于立竿见影。

这一仗打赢了,朱翊钧帝王权威增加,顺势就能开银行。

戚继光很有能力,可朱翊钧不能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