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性格坚韧的秦月茹并不打算接受这种援助,
但在听到关乎女儿安全以及可能由此获取胡先生信息的说辞后,她终于点头答应留下,让帮助得以落实于心。
"实话相告阁下,陛下请我回宫,意在派遣我去北平镇守,承奉皇命行事。
"
说到这句话的时候,朱棣脸上不但没有流露出丝毫焦虑的痕迹,反而洋溢着期待和兴奋。
对他在应天府这座无形囚笼中的囚禁感已经到了极致,即便是曾自认为羽翼丰满、准备振翅高飞,时间长了也不由自主地退化,萎缩。
待在京城的日复一日,对于一直梦想着横扫天下的朱棣来说,简直就是度日如年。
不仅在京都内行事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遵从王室的传统礼制规矩,更让他苦恼的是,众多的监察官随时都在监视自己的一举一动。
同时在这个阶段,所有藩王最重要的工作莫过于读书习文,接触具体政治事务的机会极为难得,让朱棣的等待变得更加煎熬。
为了逃离每日读书的枯燥和沉闷,他曾不惜代价,以解释圣贤之意并激怒师长为目标,试图获取特殊体验。
尽管那次努力给他争取到了短暂深入诏狱实习的机会,但于立志为国家治理服务的心怀治国理世的燕王而言,那不过是个无关紧要的机会。
要不是因缘际会在狱中遇上了一个志趣投契之人,即后来的知己胡珂,恐怕他连那短短几个宁静时光都不会拥有。
而现在,他等待了很久的机会终于来了——终于有了施展才华、翱翔四方的机会。
此刻的他自然内心狂热激昂。
然而,作为明智而敏感的智者,当兴奋的时刻,他也迅速捕捉到姚广孝面容上微妙的变化。
"听阁下这神色,对此次前往北平承奉圣旨似乎不甚乐意吧?"
这个时候,虽然朱棣知道,从理论上很难说服姚广孝改变看法,但他习惯倾听他人意见。
无论最后是否采取这些观点,一贯的他始终会给予每个人阐述自己的权利。
"根据贫僧的看法,在此刻前去镇守北平未必是一桩吉事,可能会带来未知风险与挑战。”
原本打算说“这绝对是不祥之时”,然而看到朱棣一脸期待,他又决定措辞婉转一些。
因为了解朱棣善于听人言、易接受不同意见的优点。
当姚广孝简略点出此事可能蕴含的风险后,先前兴奋即将前去北平时的朱棣立刻严肃起来,不用追问原因,仅凭一阵情绪波动减弱,便能大致领会姚广孝意图传达的信息:“师父的意见似乎是,在目前这个时机,接手镇守北平这等重任,非良策。”
翻译/仿写结束
李治在说话的时候,他的坐姿也渐渐变得更加庄重了。
他察觉到今日这身穿黑色僧袍的方丈来找他时的态度不同寻常,“现今朝廷面临着的种种困难和危机,想必殿下比我了解得更为细致透彻。
在这样的时刻,朝廷内部本该站出来引领局面的 ** 们都静悄悄地沉默下来,殿下一想这其中是为何呢?”这时姚广孝看见主角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也将一日下午握着的佛珠收了起来。
“那些坐朝的官员现在全都因为胡惟庸事件受牵连,在皇命未定的情况下,无论心里有什么念头都不敢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来。
他们担心一旦言谈举止涉及到了胡惟庸以往的利益关系,那他们自己又将面临怎样不可预知的处境。
在此时闭嘴沉默,虽然是失了做臣下的规矩所在,但如果究其根本,则可以说是人之常情。
不仅是那些曾有和胡惟庸交好往来的朝廷官员,在我的情形下也如此,在涉及胡惟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