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中苏铁列克提之战》张宝同 2020717
昨晚我在中央7台看到了一个名为《铁列克提边防连》的节目,感到既亲切又非常地意外。关于铁列克提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一直被严密地封锁着。因为这里曾发生过一次严重的边境冲突。是苏军在珍宝岛之战吃了亏,在这里发动的一次对我边防人员报复性的事件。
我在几年前写《中苏铁列克提之战》时,实际上对铁列克提一无所知,所有的信息和资料都是从网上获取。后来,快写完时,我遇见了一位在一起工作过的师傅,他在新疆曾当兵多年,还当过团长。他说他曾在1969年前后到铁列克提边防站检查过。所以,他给我讲了一些有关铁列克提的情况。但是,我对铁列克提的印象依然比较模糊。直到昨晚,我在中央7台看了那个节目,才算亲眼看到了铁列克提的真实面目。
铁列克提的蒙语是“白杨树”的意思,是《一棵小白杨》歌曲故事的发源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裕民县巴尔鲁克山的西部地区。这里的边防站距县城约150多公里,曾是紧扼中苏国境线的阿拉山口,也是我国最严重的风口地带,每年六级以上的大风要刮近10个月,八级以上的狂风也有160天,平时黄天罩地,少有晴日。所以有人把这里的环境编成顺口溜“抬头黄沙天,处处乱石滩,蜿蜒崎岖路,一山连一山。”
边防站的背后有一条小路,顺着小路上到了一面高坡上。抬眼望去,四周是一片片山丘和荒漠。山上满是尖厉的砾石,地面上却堆满着鹅卵石,放眼一看,是满目荒芜苍凉的褐色。
但这里有一条小河,就在边防站旁边,叫铁列克提河。听说铁列克提就是因这条小河而得名。这与其说这是条小河,不如说它是个小河沟,宽不足十米,深浅不一,蜿蜒曲折,远看就象一条长蛇从我方边界怆然地流向邻国边界。能在这片荒凉的褐色中看到这条小河,实在让人有种惊喜和惊异,能立即感受到一种生命的鲜活与生机。
来过新疆的人都知道这里跟北京时间有两个时差,在我国南方夏天早上五点来钟就天亮了,可在这里,到了七点多了,天还是灰蒙蒙的。边防站属连级单位,实际上现在就叫边防连,管辖着一百来里长的边防线。很远的地方原来都骑马过去巡逻,但多数都是住在远处的建设兵团的牧民们发现问题后,马上派人过来送信,边防站就马上派人骑马过去。
铁列克提得名,可以说不是因为这个地方,而是这里曾发生过和“珍宝岛之战”同样重要的铁列克提之战。只是珍宝岛之战被中国大肆宣传,而铁列克提之战则被严密封锁。
由于解放初期我国与苏联的友好关系,在新疆与苏联接壤的大部分地区的边界上,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有边无防。直到两国关系在六十年代初交恶以后,于1962年才开始设立铁列克提边防站。那时边界在阿拉湖边,边防战士们常去阿拉湖边游玩,还能上到距湖边不远的一个小岛上,岛上有一座叫樊梨花的小庙。可是,到了1969年,中苏边界已被浸蚀到了离铁列克提只有几公里的地方,那个阿拉湖早就被苏军完全占据了。
这一年,在中国东北发生了“珍宝岛事件”,苏军在珍宝岛上吃了亏,于是,就想铁列克提进行报复。苏军把那个作为中苏界碑的独立石向中国一方移动了好几公里。这么大一块石头至少也有二十多吨重,苏军要把它从高地上搬到坡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见苏军是费了很大的心思,下了很大的功夫。如果让我边防战士再把这块大石头移到山上的原位,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那边已经设立了苏军的前沿哨所。有了苏军的前沿哨所,我边防战士原来巡逻的路线也不能再走了,因为那样很容易与苏军发生军事冲突。
1969年8月12日上午,我方准备对此进行反击,要从原来的边界线恢复巡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