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78.77元,这就是最终的入股资金,后续就不再接受入股了。县里也投资了一样多的资金,这对县里财政而言都是小意思。
13个合作社占股51%,县里占49%,那1%算土地投入。县里每年的分红至少80%投入到这些镇的各种基建、社员福利等公益之中,一起将各地建设好,也算一种新型的共富政策。相当于县里一次性投入一笔资金,帮助地方发展。
工厂终究会垮的,但是在王致远的指导下,这个工厂怎么着也要红火个二三十年吧,这些年肯定是赚钱的,后期社里富裕了,再办别的也就轻松多了。
黄元余在这个时代是无机化合物这方面的专家,前些日子在筹备工厂机器,同时也在工人学校给大家培训。现在暂时担任玻璃厂的总工程师,虽然有些大才小用,但是也可以解决工厂的燃眉之急。
这边13个合作社,到学校报名培训的人有802人,在其中选出了23个人当管理者,其中工厂的厂长一人,副厂长5人,其他销售科、保卫科、物料科等都选好了人。其他人当小组长,负责培训工人。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机器进厂后,黄元余就带着这些人在工厂试生产了起来,各地不少社员都跑过来看热闹,各社也在选拔到玻璃厂工作的工人。具体的管理王致远就没有过问了,只是派了两名人员负责看管财务,在县里选了个党员担任工厂的党支书。
其他四个镇,建了一个苕粉加工厂,一个火柴盒厂、一个家具厂、一个小纺织厂、竹铁制农具、服装厂、体育器械厂、蜂窝煤厂等小工厂。首先是这些镇不是连接在一起,都是相互分开的,搞大工厂不合适。
4个镇又分为8个合作社,目前的这些合作社的工厂,有不少都是县城里面的工厂业务下放到地方,如小纺织厂就是县里纺织厂淘汰的手动织布机、半自动织布机所组成的;竹铁制农具这是将县里钢铁厂的部分业务全部转移到了合作社……
前期的合作社肯定是要扶持的,而且县里的占比也只有30%到40%的样子,这些厂肯定是赚钱的,前期赚点钱积累资金,后面再跟周边联合起来做大做强。
等过了几个月之后,大家就会发现合作社的好处,基本每家都有一个劳动力是工人,一年的收入比单干种地高不少,更何况还有合作社分红,有些家还有人做土地种植的工作,一年下来收入比县里不少干部都高。
#关于通和县的地理位置,放一张省的行政图,大家点开看我的段评。#
从1949开始当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