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不畏因果(2 / 3)

共和的政策是一个失误。然而,后来有人对此进行了补救,将少数民族进一步细分,并明确界定了主体民族的地位。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苏星云绝不允许这种的现象。他直接提出了文明型国家的理念,以淡化中国各大民族之间的界限。

文明国家的概念提出后,链锤社进一步对儒家所代表的中华文明正统性提出了质疑。他们宣称,自己才是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所倡导的天下大同理想的真正传承者。那些刚刚从八股文中解脱出来、初见世界的腐儒,以及那些在国外读了几年书就开始贬低中国一切的人,他们的言论又怎能与我们这个后世已然强大的中国所提出的理念相提并论呢?

“我们的理念是先进的,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苏星云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坚定地说,“我们要坚决扞卫中华文明的尊严,推动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他的话语赢得了在场众人的热烈掌声,大家纷纷表示要为实现文明型国家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思想的较量,归根结底是思想家信念的比拼。链锤社,这个怀揣着复兴整个中国宏伟目标的团体,其所散发出的气势磅礴、堂堂正正的思想,绝非那些朝不保夕、意志薄弱的平庸之辈所能企及。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时间回到1902年1月,慈禧太后已经重返北京。她的归来,让南方的地方大员们纷纷前来表忠心。原本预期的清朝即将灭亡的景象并未出现,这些满族贵族又开始欢欣鼓舞起来,一个个向慈禧太后献上祝福,希望大清帝国万寿无疆。然而,慈禧太后却始终面无表情,冷冷地回应了一句:“气数未尽罢了。”这句话仿佛一盆冷水,浇灭了在场所有人的热情,也将那些歌功颂德的人一一打发走。

历史上的辛丑条约如今已被改写,赔款数额增至一亿两白银。几个强国出于各自的目的,希望清朝能够继续维持下去,但同时也提出了苛刻的条件:清朝三年内不得举行科举考试,几位省部级高官甚至被迫披麻戴孝,以示侮辱。中央朝廷的尊严在这一刻被彻底践踏殆尽。

如今清朝之所以还能苟延残喘,全赖于满清旧统治阶级和绅缙们在链锤社的逼迫下,无奈地抱团取暖。

慈禧太后也开始像李鸿章一样,密切关注南方的舆论动态。当她听到海外关于种族革命的呼声以及链锤社提出的文明型国家理念时,不禁赞叹道:“还是中华出人杰啊。”

慈禧太后的一生,除了在宫廷斗争中保持权力外,她始终致力于维持清王朝的统治。那些关于叶赫那拉氏与爱新觉罗家族恩怨的传闻,不过是无稽之谈。没有慈禧太后的运筹帷幄,清朝恐怕早就分崩离析了。

然而,面对大厦将倾的局面,慈禧太后也束手无策。权谋诡计在真正的时代变革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有人说民国时期是名人辈出的时代,但那些认为民国名人皆是大才的人,不过是目光短浅之辈。这些所谓的“人才”,在经济上脱离人民,自视甚高。在这个时代,唯有人民的力量才是伟大的。而那些引发这股力量的“伟人”,不过是引领潮流的先驱罢了。1902 年六月的时光悠悠流转,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做出了允许满汉通婚的重大决策,满族大员们竟未对此政策提出异议,他们各自在思索着满人的未来命运。

就在这同一个月,李鸿章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他比原本的历史多坚持了几个月的时光。在临终之际,李鸿章在电报房里给苏星云发去了几封急切的电报,渴望得到几个问题的答案。第一个问题是:“以前你说我做的不够,到底是哪里不够?”苏星云回复道:“中堂以一己之力与上百绅缙共办洋务,而我则是与数千万翻身的泥腿子一同致力工业。”当李鸿章听到电报员念出这封回电时,他喃喃自语:“数百与千万,的确是相差悬殊。”

第二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