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44年初,领地中的初中生人数仅为人,然而到了1346年下半年,这个数字激增至人。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通过了一门高等学科的考试,无论是物理高中考试还是化学高中考试。那些未能通过考试的学生,也因为在数学考试中所展现出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科学的基本了解,在工厂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得极为迅速,通常能在一年内成长为技术工人。尽管一些资深师傅认为这些速成的技工在某些细节上可能不如他们亲手调教的学徒,但他们不得不承认,与最初的手把手教学相比,这种新来的初中生要轻松且高效得多。在苏星云对成品产量有着明确要求的背景下,老一辈工匠们普遍认为,将初中生送入工厂的模式,最符合当前大规模培养技术工人的迫切需求。
为了提升领地民众对自己培养理科秀才计划的重视程度,苏星云借鉴了朱元璋的一些做法,推出了土地免税政策。然而,明朝士族功名免税政策却是一项导致国家衰败的措施。由于对有功名的士子免税的土地数量限制过低,往往一位寒门书生一旦高中,便会有大批人带着土地前来挂靠,迅速占满了免税土地的配额。这导致国家内部出现了一个庞大的、无需缴税却能左右国家政局的势利阶层。尽管后世的儒家文人对此避而不谈,但崇祯皇帝却是历史上最听从这帮文人建议的皇帝,将所有治国之策都交给了他们,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败。这些文人在为崇祯这个亡国之君寻找缺点时颇感头疼,他们最终选择了“刚愎自用”这一罪名。显然,他们无法坦言崇祯皇帝太过信任他们这些文人,才是导致国家衰败的真正原因。
苏星云为治下理科生提供的免税名额具体如下:初小生可获得十亩地十年的完全免税优惠,初中生则可享受二十亩地二十年的免税待遇。通过一门高等学科考试的学生可获得三十亩土地三十年的免税资格,若通过两门考试,则免税期限长达六十年。更为灵活的是,这些免税名额可以进行交易或折算转换。苏星云认为,通过这些免税名额换取文化人口,对于自己的领地而言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交易。这些受过教育的人才能够迅速转化为工业人口,他们所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了那些被土地束缚的农民。
这一政策的实施,促使领地中学霸层出不穷,这也是为何在短短两年内能有如此多的初中生涌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苏星云领地中初中毕业考试与中考的数学难度相当。至于高等学科的物理和化学,苏星云在当年高考中几乎获得了满分,因此他在为领地学生出题时自然也不会手下留情。苏星云有时会反思,自己这个来自城市的学生是否在高考中显得意志薄弱。但当他回想起自己当年与那些小城镇同学的差距,再看看眼前这些学子,他感到了一种释然。这些在艰苦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迫切渴望摆脱困境,因此他们对改变命运的每一个机会都极为珍视。苏星云不禁庆幸自己当年没有出生在大河南。以河南的考卷来衡量,自己的分数至少要比曾就读的大学录取分数线低20分。
目前,领地中学成的学子们来自各个领地,不仅有黄州领地本地的学生,还有如皋领地和台湾领地的学子,未来两年内可能还会有东北岛领地的学生加入其中。现在,他们都汇聚在黄州领地的工业区。凭借学生证,他们可以在学校购买到仅相当于外面十分之一的学生船票。每年的节假日,他们都能乘坐专属快船与家人团聚。
由于考试制度的建立,领地中的社会阶级流动性得到了显着提升。农民的孩子不再注定只能是农民,工人的子女也有可能通过考试成为地方行政官员。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领地开始高度重视理化学科。在学习了理化知识后,人们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对于那个时代无法创造实际价值的四书五经,他们充满了蔑视。苏星云并不担心自己所倡导的理化学科会被扭曲成八股文的教条形式。在他看来,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