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循环浸泡过程。
再次是蒸发结晶,将多组溶液混合,得到硝水。将硝水倒入锅中烧开煮沸,随时捞出附在表面的杂质。当用竹筷浸液滴在铁器上能迅速凝固并成晶体时,停止加热。熬好的溶液过筛后冷却,静置一天,会有大量针状结晶析出,即为毛硝。
最后是提纯:将毛硝溶于热水,再次蒸发,滤去析出的氯化钠等杂质。冷却后结晶出土硝(硝酸钾)。
通过以上步骤,即可从硝土中提取出硝酸钾。这种方法尽管理论清晰,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苏星云亲自监督,不断调整工艺参数,甚至亲自参与劳动,几乎自己都尝一下厕所的土了。岛上的居民见到,议论纷纷,都认为苏星云因压力过大疯了,各种流言蜚语四起。
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努力,苏星云终于摸索出一套相对稳定的制硝流程,但产量仍远未达到预期,每月仅能产出约一吨硝石,这对于庞大的火器部队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为了缓解火药短缺的问题,苏星云不得不调整训练计划,将实弹射击训练限制在每月每人60发子弹。
十月份,苏星云终于从繁重的制硝工作中抽身,将这一任务交给了专门的小组负责。他深知这项工作的艰辛与重要,因此为制硝小组配备了完善的防护装备,包括皮手套、油布防护衣、口罩,以及特制的土肥皂用于清洁,同时给予高薪激励,确保生产顺利进行。
经过不懈努力,苏星云终于攻克了芒硝的难题。这对于提升军队后勤的自给自足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晚餐时分,他破天荒地享用了几大碗香喷喷的米饭,以庆祝这一里程碑式的胜利。
战争之神火炮,当然不会被苏星云错过。他并未盲目追求大口径火炮的威力,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灵活的步兵炮。他对中国理解:中国的城墙结构,多为夯土或砖石混合,虽厚实却不同于西方坚固的石质城堡,对火炮的抵抗力有其独特性。在火药技术相对落后的时代,单纯依赖大炮轰击城墙,效果往往有限,除非能集结如扬州战役中那般庞大的重型火炮群,以数量优势形成压倒性火力。
借鉴太平军攻打南京时采用的坑道掘进爆破技术,这是一种利用地道接近城墙,通过内部爆破来瓦解防御的巧妙方法,既节省资源又效果显着。
苏星云将重点放在了机动步兵炮上。这类火炮有良好的机动性和快速部署能力,能够在战场上迅速调整位置,对敌方集群目标实施有效压制,为步兵进攻创造有利条件。在苏星云的建军方略中,这种火炮不仅是火力支援的关键,更是实现战术灵活性和战场主动权的重要手段。
苏星云再次投身于铁厂,决心亲手研发出适合当前需求的火炮,在资源与技术条件的限制下,追求过于先进的火炮并不现实,因此,他选择了难度较低前装火炮作为研发起点。
为了确保火炮的坚固与耐用,苏星云决定采用铁范铸炮法这一历史悠久的铸造工艺。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首先利用石膏等辅助材料,按照设计好的火炮尺寸分节制作出精细的模具(即“铁范”),随后在高温下将熔化的铁水缓缓注入这些模具中,待铁水冷却凝固后,便形成了火炮的各个部件。这些部件随后被精心组合在一起,经过打磨与调试,最终成为一门完整的火炮。
在铸造过程中,苏星云格外注重细节与质量控制。铁范内表面的处理对最终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在浇铸前,他特别安排工匠们在铁范内表面涂抹了两层特殊的涂料:第一层是由草木灰、粘土与水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它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能够有效防止铁水在浇铸过程中与模具直接接触而导致的不必要热量损失和模具损坏;第二层则是极细的煤粉调制而成的涂料,它能在铁水冷却凝固时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层,有助于减少铸件表面的缺陷和提高其光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