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黄海金矿(2 / 3)

在边地募人垦荒缴粮,以补充军粮。

这种情况其实很适合于大明初期,国库空虚之时,解决了无法负担庞大军费开支的窘境,也在维护明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卫所制的士兵逐渐被侵蚀,由于是世袭军户,更多的士兵更擅长于屯田而不是大战,以至于大明后期除了边军还有些战力外,其余各地的卫所兵几乎没有任何战力。

作为重生者,朱雄英自然不会让这种情况再发生,如今大明国力强盛,完全没有必要继续实施卫所制。

军人就该时刻保持队伍的纯洁性,平日里应该勤加训练,等待时机保家卫国,而不是整天想着怎么屯田。

“好,既然我爹有此想法,那再好不过,传镇北王,护国公,颖国公,魏国公,衍圣公,黄海侯过来。”

随后又看向王建国轻声道:“既然我爹派了王大人过来,想来您还是有些本事的,还请不要藏拙,尽力辅佐促成此事。”

王建国谄媚的笑容一滞,有些憨笑道:“太孙殿下说笑了,下官哪有什么真才实学,一切但凭太孙殿下做主。”

虽然满朝文武都认为这王胖子只会钻营,抱太子殿下的大腿,但是朱雄英很了解自己老爹,如果没有真才实学,绝对不会将兵部交到他的手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而且这次北伐旷日持久,但是兵部从头到尾都没出过半点疏漏,再加上王建国任两淮转运使的时候,汪藏海曾经和此人打过几次交道,评价极高。

所以朱雄英不相信这样的人会是一个草包,见到王建国还在装蒜,他的眼睛宛如深渊一般,凝视着对方。

而王建国见到太孙不再说话,只是一味的盯着自己,内心不由得打起了退堂鼓,心里对这位太孙殿下也越发捉摸不透。

因为两人都不说话,氛围在诡异的沉默中越来越沉重,最后还是王建国先挺不住,躬身道:“回太孙殿下,下官一定用尽全力,不敢有丝毫藏私。”

朱雄英这才冷哼一声道:“行了,看你的体型,一直站着也够累的,去一旁坐着吧。”

王建国这才如蒙大赦,坐在一边的椅子上,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不顾形象的将一旁的茶水一饮而尽。

刚才太孙殿下身上的压迫感实在是太重了,像自己这种常年跟在太子殿下身边的重臣都有些承受不住。

很快,刚才点名的将领就都鱼贯而入。

朱雄英也没拖沓,直接将想要改革军制的想法说了出来。

做场之人都久经战阵,对军制自然也有自己的想法,蓝玉作为五军都督府的领军人物,对目前全国的军制都比较了解,所以率先开口道:“殿下,现在除了北境新军之外,整个大明有三百多个卫所,上百万大军,想要彻底改革恐怕需要很长的时间。”

朱棣也深知想要改革军制的难度,有些担忧的道:“而且现在北境的数只新军,镇北,天策,靖安,武东,武宁,平安,镇山七只新军,已经耗去不少钱粮,想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军制改革,恐怕得把大明的家底都掏空,如今咱们北境的防线还差了一亿五千万两白银没凑齐呢,再想改革军制恐怕力有未逮吧?”

朱棣的话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鸣,经过这段时间的战争,国库是真的不多了距离税收还有三个月,但是所有人不可能都等着啊,现在的情况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过朱雄英神秘一笑,拿出一份清单淡淡的道:“这是唐阙传回来的北元第一批的赔款,已经到了赛音山达,各种物资加起来,足足有九千万两白银,都用来建设北境防线,差六千万两的缺口,效仿在北平的招商会,咱们再办一次,想必大明的商人还是愿意给孤这个面子的,凑齐这个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