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开长安城的那一天起,苏宁就知道这个世界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了,他所看到的天下不再是悲惨世界了,不再是贪官污吏横行的世界,苏宁一直很担心,在古代王朝中,无论皇帝多么铁心反腐,其成效始终是治标不治本,历史上杀官杀得最狠的皇帝是朱元璋,对付贪官的刑罚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发明不出来,可是大明朝的贪官绝迹了吗?
权力得不到制约,贪污腐败就难以杜绝,但是绝对的权力平衡是不可能的,所谓水至清则无鱼,贪污腐败如何能被赶尽杀绝?所谓民主制度只是将贪污腐败遏制在了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让更多的人可以去监督公权力使用者,并且有权利罢免公权力使用者,可是那就能完全避免贪污腐败吗?以皇帝手握生杀大权之威尚且不能根除贪污腐败,无论多么铁血的帝王也做不到,甚至很多情况下,皇帝都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厉行反腐,会让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胁。
苏宁想过很多种办法,从扩大御史数量到修订法律,在这个时代所能做到的所有的事情他都尝试过,力图做到最好,可是在李二陛下时代,依然发生了三大港口的贪腐事件,李二陛下大开杀戒,杀了近一千人,废掉了几百名官员的职位,轰轰烈烈的大航海行动几乎夭折,以贞观时代的朝廷政治清明程度尚且难以抑制大贪腐事件的发生,又谈何其他时代呢?
李二陛下在位的时候,有些话苏宁不敢说,李二陛下也绝对不会接受,但是从小就相识的李承乾却不一样,比起李二陛下在刀光剑影和阴谋诡计中的成长历练,李承乾接受的是正统教育,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苏宁很大的影响,在行为处事方面,较之于李二陛下,更倾向于使用温和谈判的手段来解决而不是以刀和剑去解决,这是李承乾的优势所在。
所以在李承乾即位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每一次和李承乾奏对的时候,苏宁都会把自己的想法一点一点的灌输给李承乾,告诉他,自上而下的反复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皇帝个人的言行好恶只能起得了一时的作用,而起不了永远的作用,若要起永远的作用,首先就要以法律的形式把这些条文给确定下来,使之成为国法,其次,就要在手段和方式上下功夫。
昔年诸葛亮治理西蜀,第一步就是召集法正黄权等大臣一起制定了严苛的《蜀科》,有人说这样做是否太过严厉,容易伤害当时立足尚不稳定的刘备集团和蜀民之间的感情,但是诸葛亮说,乱世重宽容,弛世用重典,在和平年代,失去了战争的威胁,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温饱水平达到之后,自然就会追求更高水平的东西,贪污腐败和犯罪就会滋生。
这个时候如果不用严苛的法律把人们的行为规范住,那么民心就会败坏,道德就会沦丧,刘璋治理蜀地被人称之为暗弱,就是如此,外界虽然动乱,可是蜀地歌舞升平,整个蜀地就是贪污腐败的温床,蜀地经过刘焉刘璋父子数十年的治理,尚且在两三年之内就被刘备攻取,那么多人投降附敌,原因就在此。
但是苏宁对于诸葛亮的话做了引申解释,苏宁对李承乾说,我们的外部环境不够安稳,但是内部,神州本土已经相当安稳和平,经济发展很快,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似乎已经到了使用重典的时候,但是千万那不要忘了,百姓是我们的根本,我们最担心的是百姓造反,而如果没有外部因素,很难想象百姓会主动造反,自古以来人们都说官逼民反,官不逼,人民生活有着落,为何要造反?
真正需要用重典的不是百姓,而是官员,我们制定的民法可以宽容,可以温和,多多采取黄老之术,与民休息,尽量不要去打扰普通百姓,而真正需要控制和对付的,就是各地官员和各地豪强,汉初因为使用黄老之术,在几十年里面为汉朝积累了强大的国力,为反击匈奴奠定了经济基础,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豪强横行,官府与之勾结,使得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