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那么多的标准答案,所有的问题都是随着时间之流逝而不断的变化,问题在变化,答案也在变化,没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
就这样,其师尊带着三明见识了这人世间各种各样的事情,讲明各种各样的道理,还说天下最大的学问,就在人世间,看透了人世间,一切的道理也就都明白了,那个时候读书其实就是修身养性怡情,无关乎真正的学问,因为书中的学问也是先人所看所闻所思所想之所得,千百年前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到了如今,早就变的面目全非,如果只是读书中的道理,那么永远也解决不了任何实际的问题。
陛下,老臣乃孔门嫡传,自幼熟读各种经典,自以为学富五车,可以为人传道授业解惑,但是时至今日才发现,老夫犯了多大的错!一直拘泥于先人之脚步,从未想过迈开自己的脚步,为先人的辉煌再添一丝亮色,却一直不敢于做出任何的改变,乃至于认为做出些许改变乃是不敬祖先,是大不敬之事,却是未免于固步自封啊!
三明说的没有错,这是老夫读书数十年以来最大的困惑,听完这番话之后,老臣恍如醍醐灌顶,几乎就是那一瞬,老臣多年的困扰就不复存在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老臣枉读数十年书,何止百遍?但老臣却未能读出书中道理,而此子未曾读书,却是明白了这些道理。
陛下,正如三明师尊所说,问题在变化,答案也在变化,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天下最大的学问不在于书本,而在于天地间,在于人世间,看透了人世间,也就看透了最大的道理,这一辈子,也就够了,老臣明白了这个道理,这,就是第一堂课。”
孔颖达一番长篇大论说完后,李二陛下也如同孔颖达一般,心神巨震,苏宁是如何学习的他并不意外,因为李二陛下本身就是在战火中在战场上在不断的战斗中成长的,若是没有隋末乱世,就不会有今日之李世民,世上将会少了一个唐太宗,多了一个纨绔世家子,没有煌煌大唐,只有数不尽的风流人物。
从这个角度而言,李二陛下突然发现,苏宁跟随其师尊看遍了天下,而自己也带领着百万大军驰骋了天下,和数不尽的敌人生死交战,在战火中磨练成长,数度濒临死地,这种教育方式非常辛苦,危险性极高,但是成效非常明显;两个人,自己成了皇帝,另一个,会是未来的什么呢?
李二陛下更为在意的是那句话,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变化,问题也在变化,套用古人的说法,来解释今天的事情,岂不是谬误?之前的种种作为,岂不都是谬误?而这个道理,竟然被孔门嫡传孔颖达接受了,孔颖达在天下士子心中的地位,李二陛下可是知道的,于是,李二陛下心中有了一丝动静,开始不安分了,一个很早以前就萌发的想法破开了心灵的土壤,散发出奇异的光彩……
“爱卿所言,我也深为赞同,苏宁的确是师从高人无疑,这样的大道理,一个小孩子就算再怎样天资卓越也不可能悟出来,必然是数代人之功,虽然我无法面见那位高人,但是苏宁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将会为我大唐所用,这就够了;那么对于苏宁,爱卿有何教导之想法呢?”李二陛下整理了心思,开始关注苏宁,这才是最重要的。
孔颖达说道:“这也和第二课有关,陛下,苏宁之所学,与我大唐之所授相比,高下立判,我等所授乃是先人遗物,是千年前先贤所思所想之所得,放于今日,或与仍然有大用,但是一味的套用,却是不好的,苏宁已经跳出了这种套用,老臣没有必要再把他拉回来,那是害了他,害了大唐。
老臣以为,他所需要的,仅仅只是为人处事方面的一些指导,毕竟他还年轻,心性虽然较同龄人成熟些,却终究还有少年本性,这也是老臣唯一可以指导他的地方,除此之外,陛下,老臣无能为力,或者陛下和皇后还有些东西可以教给三明,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