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饵,坚定不移的站在皇长子那边,站着大义名分让朱翊钧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朱翊钧真的想那么快立太子吗?
估计不见得,萧如薰觉得朱翊钧要真的想立朱常洵为太子,并非没有办法,朱翊钧根本没有出过什么力,没有为福王的上位做出任何实质性的动作,只是对群臣一力坚持要立皇长子为太子而不分裂的事实感到恼火。
怎么皇爷爷用的那么顺利的手段到我这里却不行了呢?
朱翊钧可能思考过这个问题。
这可能才是国本之争的真正目的,闹来闹去,是皇帝要分裂群臣不得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心灰意冷之下用消极怠工的方式报复群臣,也间接的害苦了大明朝。
由此可见皇帝的安全感是多么的重要。
“西北诸将回朝,可安排兵部尚书出城迎接,陛下在宫中设宴款待诸将,然后赐封,大赏军队,如此便可稳定军心,而九边是否要继续维持,这还要看陛下的意思。”
王锡爵对西北诸将回朝的事情做出了自己的建议,然后请求萧如薰做出决断。
封赏之类的当然不是问题,九边的过渡性维持也是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萧如薰需要打造出一支强悍的骑兵部队,以发动对北方草原的第二次全面进攻。
一年前,他消灭了三十万北虏,在大同那一段长城沿线筑起了数十座京观,用如此残酷的方式威慑北虏,使得周边北虏要么东逃要么西窜,无不心惊胆战,这也给萧如薰如今的和平发展争取到了宝贵的外部条件。
这个时间段,他在外部没有敌人,倭国被打成两半,南洋被他占领,东南亚诸国纷纷臣服,北虏又被打的丧胆,眼下这个时机,是发展自身的大好时机,抓住这个时机埋头发展是萧如薰的基本国策。
但是这不意味着就不打仗了。
为了夺取草原作为养马地和拓宽京师的战略纵深,以及征伐辽东,他需要一支极其强大的骑兵。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曾经计划彻底消灭北元,将北元最后一个行省岭北行省拿下,为此让名将尽出,于洪武五年派徐达蓝玉冯胜等人带领十五万骑兵北伐岭北,与王保保决战,结果惨败。
明军从汉地继承的蒙古战马损失殆尽,短时间内失去了战略进攻的能力,也失去了把岭北纳入的机会,朱元璋从此以后不得不采取相对的守势,而不能保持战略进攻了。
而在眼下,对于萧如薰来说,战马依然是一个问题。
这个时代,坦克之类的战车是想都别想,骑兵的重要性依然无可替代,若要在草原上争锋,没有一支强大的骑兵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萧如薰眼下的确没有太多的骑兵,更关键的是,没有太多的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