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真的有熵,那么黑洞内应该也会存在信息?——至少是有限的信息?”
徐云点了点头,肯定道:
“没错。”
杨振宁所说的情况便是前头提到的贝肯斯坦极限,一个在2023年为数不多被与黑洞面积公式一同被证明的理论。
“.”
杨振宁对于徐云肯定的答复并不感觉有多意外,他抛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引出后一个猜想:
“也就是说.黑洞,其实也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
徐云深吸一口气,胸口略微起伏了一阵:
“.没错。”
众所周知。
在原本历史中。
黑洞物理学的发展,很大部分都和惠勒这个人有关。
约翰·惠勒作为爱因斯坦的门徒,和自己的老师一样,也认自然定律关键在于引力。
不过惠勒也曾和量子物理的大师波尔在一起工作交流过过,所以同样也是量子力学的信徒。
他有点类似古代一个叫做叶天士的人物,拜过很多师傅,最终集诸家之长自己也成为了一个大佬。
1967年的时候。
惠勒开始对史瓦西在1917年描述的引力坍塌物体非常感兴趣,这玩意儿也就是黑洞。
惠勒认为黑洞就是一个标准的终结体,无论是什么扔进黑洞,系统的无序度就永远消失了,因为没有任何物体可以从黑洞逃逸出来。
后来的许多工作都证明,黑洞确实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终极压缩机,无论多么杂乱无章,都会在黑洞中心被压缩成无限小,包括信息。
这种描述有点类似无神论者对“去世”这个概念的判定——没有生命气息,也没有灵魂前往地狱天堂。
但作为惠勒的学生,贝肯斯坦却不认同这点。
他提出也许信息并没有消失在黑洞,而是转化为了黑洞的一部分。
奈何当时没人相信贝肯斯坦的想法,直到霍金计算出了黑洞的面积定律,才给贝肯斯坦带来了灵感。
于是他顺势推出了赫赫有名的贝肯斯坦上限,证明了黑洞存在信息以及信息上限。
当然了。
最开始的时候霍金其实也不相信贝肯斯坦的这个结论,作为坚定的广义相对论拥护者,霍金认为这个小年轻是在碰瓷自己。
同时贝肯斯坦虽然有了正确的想法,然而他的论证不是非常准确,计算中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
例如他只是说黑洞的熵正比于视界面积——在物理学中,正/反比其实是一个难以捉摸的词。
对于任何一个证明,物理学家都要求给出确切的比例。
例如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磁场强度和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那么黑洞熵呢?
是2倍的面积还是1/2倍的面积,这个数字得定下来。
就像网文里的加更一样,手速快的作者两万字才算加更,手速慢的作者七千字就算加更了。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
后来霍金忽然意识到由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黑洞真的是会释放出一点点辐射的,并且满足黑体辐射的公式,即霍金辐射。
在这种情况下。
霍金转而接受了贝肯斯坦上限,并且靠着还算不错的数学功底,帮助他计算出了黑洞的热力学关系,将正比系数修正为了1/4。
因此这个公式被称为贝肯斯坦-霍金方程,也就是大名鼎鼎的BK方程组。
而BK方程组问世的时间足足在如今的14年后。
所以面对自己亲手计算出来的结果,杨振宁依旧显得有些惊讶。
“可是不对啊”
只见杨振宁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