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常规方法的话拉氏量中的汤川作用部分会将他们抵消,但用我和米尔斯老师推导出来的框架计算却又极其明显.这里应该有个什么东西。”
温伯格赞同的点了点头。
这是一个非普世性的现象,所以必然是哪个理论角落存在着某个未被发现的东西。
只是目前比较棘手的地方在于怎么确定这个东西的“身份”,又怎么明确它的物理意义。
同时比起温伯格,小杨的心中还有另一个预感:
这或许是补全杨-米尔斯框架的契机!
他和米尔斯推导出的杨-米尔斯初版框架有问题,这是整个物理学界都很了解的事情。
小杨和米尔斯最早构建这个框架的目的只是补充出一个规范理论,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数学延伸。
规范理论早在19世纪的电动力学里就有,但人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只是视为一种数学技巧罢了。
所以这些年小杨本人其实也一直在试着优化这个框架,比如说他去年去掉了累赘的场变量的自由度,今年年初引入了达朗贝尔算符等等
而眼下温伯格提出的这个问题,便或许是又一次优化的机会。
想到这里。
小杨缓缓合上了面前的笔记本,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已经被自己记住的内容,方才将笔记本还给了温伯格:
“史蒂夫先生,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备探讨加之,如果可以的话能给我个你的联系方式吗?”
温伯格愣了两秒钟,旋即眼中便爆出了极其兴奋的光芒。
杨先生.居然找自己要联系方式了?
咕噜——
随后温伯格重重咽了口唾沫,将笔记本翻到最后的空白一页,飞快的写下了几行字:
“杨先生,这是我的收件地址,下边是我的电报和传真号码.”
小杨再次笑吟吟的将这张纸接过,对折后放到了自己的胸前内袋中。
接着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要说些什么:
“那么.”
结果话没出口。
不远处的一间房门便被啪的一下打开了,一个梳着卷发的黑人女子从中探出了脑袋:
“哈喽,先生们,《Physical Review Letters》已经找到了!”
注:
体温36.7了,现在的问题依旧是嘴巴巨苦还有腰痛,争取三天内调整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