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榆乃至西南地区凡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必定建有民俗村,样式大同异,或苗寨或藏寨或侗寨或傣寨;里面游玩的项目无非篝火晚会、抢新娘、闹洞房、长桌宴等等;要谈民族特色也就风格各异的服饰,载歌载舞乍看还新鲜,实质每个旅游景点都差不多。
久而久之,各地一哄而上的民俗村成为无人村,游客们宁可自己到处走街串巷也不肯到这些千篇一律的人工景点浪费时间。
关苓民俗村也是如此。
地点如白钰所位于县城西南、关苓山北麓山谷里,当初修建就按照哈尼山寨样式,可以最大限度保持了哈尼族建筑的原汁原味,交通、水电气网、卫生设施等等都达到旅游景点标准,此外民俗村再往山坳走数里还有一片几百亩已经平整好的荒地,土壤质量和肥力以及灌溉等条件远远高于哈尼山寨外的梯田,当然初衷为了开发民俗村二期工程。
哈尼山寨整体搬进民俗村,可谓一举两得:综合解决哈尼山寨目前遇到的种种困难;让民俗村焕发生机,成为真正意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
「但还有个问题,」尹冬梅到底负责民政工作,问道,「重启民俗村,以及补贴给哈尼人搬迁安置费需要很大一钱,以目前财政来看恐怕拿不出来呀。」
「不是我们出,」白钰稳当当道,「哈尼人整体搬迁后,山寨移交给边防军作为最靠前的边防要塞,军方要付给关苓正府征地费用,那是比冬梅的「很大」还大的钱,刨去搬迁安置后还能支一部分那边的赔偿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