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行业标准(2 / 10)

龙巨大的负担。

当然,李兴文知道制造这一个环节,完全交给别人是不可取的。

李兴文要做的,就是自己生产核心零部件。

至于其他的零部件和组装程序,全部交给代工厂。

李兴文收购鸿海的股份,就是为了对鸿海有一定的掌控力度。

如此一来的话,制造环节才不会出什么问题。

况且接下来,李兴文将要推出的电子产品,会越来越多。

有了鸿海的股份,李兴文就可以放心的把这些工作,交给苹果康来做。

说到底,李兴文未来涉及的领域会越来越多。

如果选择由自己来制造的话,这对飞龙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李兴文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个负担丢给郭明台。

在这么一种情况下,李兴文自然是需要一部分红海集团的股份。

其实还有一个最好的办法,那就是交叉持股。

只有这样,大家才算是真正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可惜的是,关于飞龙的股份,李兴文自然是不会放手的。

现如今的飞龙,发展趋势自然是不用多说。

再过几年,李兴文可以保证,飞龙绝对能够成为一个庞大的企业。

现在给郭明台股份,那他不是要占了天大的便宜。

李兴文之所以做,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苹果康是能赚钱的。

苹果康这个公司,在很多人眼里,只是一个代工厂。

其实李兴文知道,苹果康手上是有不少发明专利的。

不然的话,苹果康不会在零五年,就成为世界五百强之一。

到了一三年的时候,它成了世界五百强前三十强。

要说光靠代工的话,恐怕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正是因为苹果康手上有一定的发明专利,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成绩。

李兴文投资苹果康,自然是看中了它光明的前程。

从现在开始,苹果康将会彻底进入快车道。

要知道之前苹果康的营业额,一年也就是三,四个亿。

经过发展,后世巅峰的苹果康,营业额达到了恐怖的一万亿。

更为恐怖的是,苹果康保持着百分之六十的复合增长率。

这个增长率,绝对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要知道华夏经济从一九七八年的三千多亿,增长到一七年的八十多万亿,增长了足足两百倍。

这样算下来,华夏的复合增长率不过才百分之十六。

现在苹果康的复合增长率能够达到百分之六十,足以证明苹果康有多厉害了。

李兴文要是能够拥有苹果康的股份,赚钱自然是不用多说的。

前世就算是诺基亚倒了,摩托罗拉倒了,苹果康都是一直屹立不倒。

原因很简单,这些企业的产品出了问题,整个企业很快就扛不住。

他们的产品太过于单一了,一旦出问题就是大问题。

苹果康就不一样了,它涉及的领域可就太多了。

最开始它做的是电脑连接器,后面又进军电子产业,

后面再加上通讯零件,光通讯元件,消费性电子,液晶显示仪等等。

苹果康不断的在扩充它的业务,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李兴文收购鸿海的股份,绝对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郭明台想了一下,最后还是拒绝了李兴文的要求。

“李总,这件事情我恐怕不能答应你,现在鸿海马上就要上市了,我不打算出售股票。”

李兴文微微一笑,“郭总,鸿海想要赚钱的话,扩大规模是最好的办法,想要扩大规模,你可是很缺钱的。”

“李总请放心,鸿海上市后肯定不会再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