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大人看了那封信,有何感想?”
“若上头所述一切都是真事,”谢羽顿了顿,道,“颜氏一族,其心可诛。”
“自是真事,”林繁道,“颜氏作为外戚,如此行事,不能姑息,我想请大人做一篇讨伐颜氏的文章。”
谢羽抿了抿唇。
这个答案,他猜到了。
或者说,与其是讨伐颜氏,不如说是从颜氏入手清君侧,最终的目的在于皇位。
檄文,其实并不难写。
以林繁自己的能耐,写十篇二十篇的,也不在话下。
可檄文又不是普通文章,是晓谕,是批判,是声讨,需要传得广、传得远,让天下尽知,人人愤慨。
偏偏,这檄文文体又晦涩,文绉绉的,别说不识字,便是识字的百姓,从头到尾看下来,都不一定能全部领会,又何谈传播?
能让这么难以被人口口相传的文章传播开,就格外需要成文者的名声。
不一定位高权重,但一定得是满腹才华、曾有出彩文章传世,能够一出手,就让天下学子争相品读的。
堂堂定国公,爵位很大,战场上也打出了名声,但林繁在文坛,目前毫无地位。
他亲自写一篇檄文,效果远不如谢羽。
谢羽自高中后,官当得不错,更是时常有文章在学子间传颂。
这就是林繁从祁阳城赶来、找上谢羽的原因。
“我不怕骂外戚,”谢羽看着林繁,说得很直白,“可您与我都心知肚明,清君侧的后头,就是争位,我是大周的官员,我岂能递这把刀?”
谢羽的拒绝,在林繁的意料之中。
仅仅看到颜家在矿产上动手脚,就能义愤填膺到要立刻换一位皇帝,那也没有林繁什么事儿了。
京里的文武大臣们就一窝蜂把皇上从龙椅上抬下来了。
江山易主,不是如此简单。
林繁笑着叹了声:“谢大人,您知道,我没有退路。”
谢羽的嗓子眼,微微一涩:“圣旨上那么写了,可我原想着,其中有误会,您与永宁侯不该、也不会有背叛大周的想法。”
可现在想来,似是他浅薄了。
圣旨一下,已经不是“有没有”、“想不想”的问题了。
谢羽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亦不似当初赶考时一般“天真”。
君臣、朝堂,规则如此。
摆在林繁面前的,不过是三条路。
要么以死证清白,拿命来抗诉;要么从此沉寂、远离朝堂,做一闲散,还得赌皇上有朝一日别又想着收拾他;要么,就清君侧。
谢羽理解林繁选择了第三条路,但他不想就这么去做那把刀。
“谢大人想过吗?”林繁压低了声音,“长公主为何会与皇上拔刀相向?”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