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一身戎装的吴三桂抬头看着夜空中微弱的星光,又看了眼不远处的清兵大营,他知道自己这边的动静不可能瞒得过阿济格,甚至关宁铁骑内部都未必没有奸细,但是那又如何?
吴三桂还真不相信,在满清这次大败于武锐军之手以后, 阿济格还有胆量来阻他之路。
真想阻拦也得看看关宁铁骑是不是可以随意拿捏的软柿子,真要火拼,大不了两败俱伤。
如今西安城有十几万守军,背后潼关还有李自成的数万老营,武锐军在西面虎视眈眈,这个时候让清军和关宁铁骑火拼, 阿济格没这个胆子。
阿济格确实没有这份胆量,他早就收到吴三桂要漏夜而去的消息, 也知道吴三桂之所以夜里走,纯粹就是为了让他脸面上好看一些,这个时候他只需要不闻不问,等到明天故作姿态一番,比如说解决武锐军,了结西安战事之后对吴三桂必杀之,那也就过去了。
吴三桂为何要走,很显然是认定大清国不是冯恺的对手,是在先前一战被杀破了胆,是不想充当大清国陷阵的马前卒,从而消耗掉关宁铁骑不多的力量。
但是他这一走,阿济格好不容易安抚住的军心或许随时都会有崩溃的可能,汉将尚可喜还有那几个蒙古王公或许也会走,届时大清西路军就只剩下满洲八旗勇士直面武锐军和西安坚城。
那么大清国西路战略就已经彻底失败,而这失败之势还会影响到潼关城下的多铎乃至整个东路军,一旦大清两路大军无功而返, 北京城能守住?
北京守不住,大清就只能退出山海关,那么从此以后或许都不会再有半点入主中原的机会, 甚至满洲的存亡都在冯恺一念之间。
因为冯恺若是凭借武锐军征服天下建立新朝,那么新朝又怎么可能会跟腐朽衰落的大明一样?
哪一代新朝不是兵强马壮,名将辈出的时代,开国皇帝的征服野心又岂是后世守成之君所能比拟的?
所以阿济格来了,他只带了几个亲兵就堵在了关宁铁骑的辕门之前,但是要说他想要强留,那也是纯扯。
吴三桂和尚可喜、耿精忠这些汉将不一样,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是快速机动军队,激战四野,转进千里,疾速如风自可来去自如,甚至以战养战,抢掠地方,只要不遭遇过于强大的敌军,那么这天下没人能拦得住吴三桂。
可尚可喜等汉将不一样,他们几乎都是步卒,步卒想走就只能靠两条腿,需要携带大量辎重,如果不带,那就只能靠抢, 抢来抢去就抢成了和李自成一样的流寇,最终被撵的跟狗一样,然后被彻底剿灭。
所以阿济格从来没担心过尚可喜等汉将,这些汉将除非直接去投降冯恺,或者甘心给李自成这样的流寇屈膝,否则就只能永远和大清绑在一辆战车上。
此来,不是为了挽留吴三桂,阿济格也知道他根本挽留不了,他只是来做做姿态,给其他人看,顺便显示一下大清国的度量。
吴三桂打马上前,目光落在阿济格脸上抱了抱拳沉声道:“英亲王是来……”
话未说完,阿济格还未恢复血色的脸上浮现出一缕苦笑道:“良臣择主而侍,良禽择木而栖,这是汉人的老话,平西王认定我大清国不是武锐军的对手,故而铁了心要走,本王又岂会强留伤了和气。”
吴三桂眉头一皱。
“关外苦寒,我大清国自白山黑水间崛起,这些年和天抗争,向地争命,与人搏杀,数十年努力方有今日气象,这些年来,大清国屡屡杀入大明,但从未生出过要夺取这大明江山的念头。
毕竟我大清国人马太少,而万万汉民曾受蒙元之苦,又岂会甘心被异族统治,哪怕我大清表现的再如何和善,对于汉民而言也只是伪善,若有机会定会誓死反抗。
然而,若是真有机会离开苦寒的关外,谁又愿意饱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