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儒(1 / 2)

“儒、学、财、军、土地……”徐鹏苦笑道:“二哥说的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除了这个学字外,不管哪一样若是轻动,恐怕整个天下都得地震,届时没准就是社稷动荡,江山不稳。”

“那又如何!”冯恺豁然起身冷哼道:“王朝三十年和三百年能有多大区别,咱既然能亲手建立新朝,就不怕新朝毁在咱的手里!”

徐鹏立即闭嘴,这话都出口了,那还说个毛线。

冯恺坐下笑道:“你我弟兄,随意聊聊罢了,不必在意。”

“那二哥不妨详细说说,弟别的不敢说,只要是二哥的决定,弟不管对错,更不会管会不会损及自身,都举双手双脚赞同!”

冯恺哈哈大笑道:“咱们都是苦哈哈泥腿子出身,是死人堆里面爬出来的弟兄,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弟兄,如果连这些都在意,那还说个啥?”

徐鹏坚定不移的点了点头道:“虽然还言之过早,但弟对二哥有信心,既然二哥有了决断,那么不妨和弟说说,如果有什么事会触及到老弟兄的利益,也由弟去分说,这恶人弟先来当,二哥只需助阵便是。”

“那好。”冯恺并未拒绝,这可不是没有担当,而是身为上位者要会用人,很多时候需要底下人去冲锋陷阵的时候自己最好旁观,否则什么事都亲自撸袖子下场,那么就会没了缓冲,会形成针尖对麦芒的局面。

说到底身为上位者是做决定拍板的,不是干啥事都冲在第一线的,帝王之道在于平衡,在于拉拢一批打压一批,当然在需要的时候,上位者也需要以绝对强力的手腕压制不服,哪怕挥舞屠刀!

“儒家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之久,儒家读书人能被历代帝王看重,自然有其独到之处,至少儒家在维护皇权的合法性和忠君思想还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儒家的局限性同样明显,一家之言造成一家独大,听不得其它派别的声音,也更容易抱团进而限制甚至对抗皇权。

当然限制皇权有时候未必是坏事,毕竟深宫天子不知世事,不懂民情更容易犯错,恰到好处的限制更利于江山稳固。

然而,自从脱胎于儒学的理学兴起,在咱看来这儒学的路就已经彻底走歪了,或许如程朱这样的理学大儒的思想是好的,只不过被后世曲解,最终成为禁锢读书人思想的学说……

看看汉赋、唐诗、宋词甚至是元曲,再看看大明有什么?小说吗?

考四书五经,圣人的微言大义不能算错,可为何只能考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难道朱熹的一家之言就能代表全天下儒生的思想,就一定是完美无瑕,无懈可击的?难道就因为朱元璋姓朱,朱熹也姓朱?

更何况还限定格式考八股文,非得把读书人的思想给限定在一个框架之内去考,岂非是扯淡,你也是儒生,看看现在四书的科考题目,所有的句子都考完了,竟然能别出心裁的弄骈文,完全前言不搭后语的两句话非得生搬硬套的湊在一起去考,这是要考什么?考扯淡吗?

科举无疑是这天底下最公平的录取人才方式,也是寒门士子最好的晋升之阶,但是无可否认,科举的弊端同样明显。

比如考官的个人喜好和主观色彩过于浓烈,一篇文章写的再如何花团锦簇,再如何贴切圣人思想,可只要不合考官的胃口,有悖于考官对于圣人微义的理解,那么被黜落几乎都是板上钉钉的事,这就叫公平?

最大的弊端还不是这个,在咱看来士子们皓首穷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读四书五经,两耳当真是不闻窗外事,然后呢?

走上仕途之后去地方上治理政务却要靠刑名师爷靠钱粮师爷,这岂不是笑话?

靠这些师爷,那咱还要这些读了一辈子死书的进士官举人官干什么?直接让这些师爷当官理政不就完了?

当然,咱不否认儒家士人当中也确实出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