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来贺(终章)(2 / 7)

问鼎十国 无言不信 222 字 2023-05-26

使其安心归虞……

洋洋洒洒的千字,字字珠玑在理,还囊括军政两端,一点也不像是初出茅庐的新人。

这点罗幼度并不奇怪,在范仲淹第一次在邸报上发表文章的时候他就注意到这位自己的偶像,鼎鼎大名的范文正了。只是他当时觉得奇怪,派人去了解,想知道是不是同名同姓,是不是记忆中的那位文武双全的千古贤相。

毕竟在他的记忆里范仲淹少年坎坷,是一介寒儒,可不是什么官宦子弟,特地派人去调查一二,也知道了缘由。

历史上范仲淹幼年悲惨,父亲范墉早亡,母亲谢夫人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寒窗苦读之后,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考试,登蔡齐榜,由一介「寒儒」成为进士,后来才恢复范仲淹的名字。

现今范仲淹的父亲范墉跟着吴越钱俶归降,受到罗幼度的重用,或许是大志得以施展,也有可能大虞朝廷重视科学,医术进步。总之范墉现在活得好好的,稳居要职,谢夫人自然不存在改嫁,范仲淹也没有改姓,幼年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从而考入河洛大学。

相比寒门埋头苦读圣贤书,官宦子弟最大的优势是能够过早的接触行政事务。

不论是朝廷的第一手信息邸报,还是父亲范墉传授的为官之法,这些都是寒门百姓难以过早接触的。

范仲淹天赋潜力惊人,个人能力成便是在整个华夏历史都排得上号,现在又阴差阳错的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提前接触行政事务,兑现天赋的时间远胜历史。

没有任何犹豫,罗幼度在范仲淹的卷子上写下了状元两个字。

他钦点了进士及第的状元、榜眼、探花,又拿起了一旁的卷子看了起来。

这是武科的答卷。

武举制度创始于武周,但其实不论是武周还是大唐,对武举并不重视,数百年来真正凭借武举出名崛起的唯有郭子仪一人。而且郭子仪也不是靠着武状元崛起的,武状元的身份只是让他得了一个从九品下的小官……

大虞朝廷武风盛行,文武并举。

罗天子觉得文状元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风韵雅事,武状元却如此不受重视,未免厚此薄彼,早在二十年前便决定文武状元同一日放榜,同一日夸耀于人前,共享盛况。

武状元的考试与文考大同小异,文考的基础是对文化的认识,四书五经,数学、物理,而武考则是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但最后一步,终究是要回归正题的。

殿试文考的核心是论政,武考的核心是军略。

哪怕勇若吕布,军略不过关,也拿不到武状元的头衔。

看着一张张答卷,罗幼度不住地点头,随着小学义务教育的展开,大虞的识字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武夫再也不是石守信那种,大字不识几个,看个御旨信函还得请个文书的年代。

答桉好坏不论,只要字迹清晰,逻辑也说得过去,能够说个一二。

看了大半,罗幼度打了一个哈欠,精力有些不继,随手拿出一份答卷,一眼扫过精神一振。

好漂亮的字。

武夫们识字的比例却有提升,可指望他们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却有些想多了,以至于阅卷成了一种煎熬。

突然来了一份工整漂亮的答卷,那种感觉就跟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

扫了一眼名字,罗幼度眼眸中再度露出一抹笑意,原来是他……

种世衡!

想不

到今年武举,还藏着这样一号人物,倒是意外之喜。

罗幼度一边看着种世衡的答卷,一边说道:「种世衡你可知道,其他成绩如何?」

罗幼度这些年也觉得精力越发不济,很多事情都丢给了太子罗康叡,只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