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幼度与自己儿子道别之后,洗了一个澡,用了早膳,坐在了那万万人之上的位子。
接受着满朝文武的叩拜,罗幼度目光在人群中一扫而过,在一位老者身上略作停顿。
相较死气沉沉的武臣集团,文臣一方是人人精神抖擞,斗志昂扬。
确实有着一定文武失衡的迹象。
但这也是莫可奈何的事情,术业有专攻。
行军打仗,保家卫国靠的是武将,但治理天下,还得让文人来干。
倒不是说武将就无治世之能,但真正才兼文武的又有几人?
一开始对于庙堂上的文武平衡,罗幼度把握得还算到位。
罗虞朝廷文武之间天枰并未失衡,一部分自然是有罗幼度权衡利弊之功,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原的文官给武臣踩了大半辈子,比较容易满足,并没有踩在武臣头上的意思。
但随着罗虞朝廷的疆域越来越广,征伐疲惫的朝廷,需要的治世文臣越来越多。兼之江南、吴越、巴蜀大量的人才涌入……
江南、吴越、巴蜀不比中原。
中原是武夫的天下,相对稳定的南边,还是以文人为主的。
尤其是李景、孟昶,都是附庸风雅之辈,都喜欢重用文采飞扬的文人,什么当世诸葛孔明,江南五鬼,都是吟诗作赋的好手。
结果显而易见,什么带汁诸葛亮,还有内斗小王子陈觉,都为中原一统做了卓越贡献。
当然除了这些反面人物,江南、吴越、巴蜀还是有一群被埋没的人才。
如韩熙载、徐铉、徐锴、游简言,还有鲍修让、沉虎子、沉念,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们这群人进入庙堂,无可避免地将部分江南的风气带入了庙堂,也让文臣集团添加了一针强心剂。
为了避免文臣完全压过武臣,罗幼度利用迁都,制造中原派系与南方派系的矛盾,分化他们的力量,不至于一方独大。
此举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只是在政治斗争这方面,武臣真的比不上文臣。
甭管中原派系与南方派系的矛盾如何,但只要涉及文官利益,两个派系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放下矛盾,一致对外。
相反武臣之间,屁大点的问题,都能闹得面红耳赤,为了点点面子,能够闹得老死不相往来。
在封建时代,文官掌握话语权并非没有道理的。
宋白在庙堂上是一个小人物,但他作为士林的后起之秀,已经成为文坛新生代的领袖。
他若出事,对于士林来说,将会是一场浩劫。
而士林恰恰是文官的后盾,人才储备基地。
罗幼度并未等殿下的文武官员出班议事,而是看着文臣中那位老者,笑道:“张尚书,好久不见。你是文儒领袖,正好朕最近在读孔孟,有一句话未解,希望张尚书能够替朕解惑。”
老者姓张名昭,可不是三国时的那个张昭,他本名张昭远,字潜夫,避后汉高祖刘知远讳,改名张昭。
他是当世公认的士林大儒,名望与窦禹钧不分伯仲。
窦禹钧重在教书育人,而张昭重在校释古籍六经。
当今天下流传的六经,大多都是他所校释的版本。
除此之外,他也是多朝元老,经历唐、晋、汉、周、虞五代,在两年前以吏部尚书的职位致仕,赋闲在家。
如张昭这样身份地位的老臣,即便致仕,若有需要也是能够参加朝会,面见天子的。
张昭听罗幼度率先询问,作揖道:“陛下请讲。”
罗幼度道:“刑不上大夫,此话何解?”
张昭脸色微微一变,这问题正是他今日准备劝说罗幼度的核心道义。
在他看来,宋白有错不假,有错可以受罚,但不能受辱。
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