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誓许过很多诺,但从没有兑现过,尤其是对明朝,所以明朝经略的话,他不相信。
“陛下,文安之又派使者来了。”
张献忠最近头痛,经常头好像要裂开了一样。
“父皇,阳平关这样打是打不下的,儿臣愿意率军再翻米仓山入汉中。”张能奇请求。
张献忠揉着头。
米仓道的南端现在在明军手里,北端在清军手里,就算明军肯借路,但米仓道险要难走,难以携带多少粮草。
到时还要面对清军拦截。
更大的问题在于,就算突破重重阻碍能入汉中,可如果不能迅速取胜,那他们将得不到粮草接应。
定军山现面两支兵马还困在那里,马上就要断粮了。
再派一支军过,没粮的话,到时还是得一起饿死在那里。
“陛下,没有别的办法了,唯有拼死一战。吴三桂现在去了西安,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了,儿臣所部还有七万人马,愿意拼死一试,不成功便成仁,杀入汉中,解定军山之围,然后再从阳平关背后夹击,接父皇出关。”
张能奇原姓艾,张定国四大义子之一,他的七万人马,其实是连老营妇孺家卷都在里面的。
带七万人出征,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了。
“军中粮草还能撑多久?”张献忠问义子张文秀。
张文秀满脸苦涩。
“顶多还能撑一个月!”
这还是逃散了大量人马后的结果,否则最撑不住了。
西军上下现在天天喝粥,老营的妇孺的粥更稀,但就算粥一天比一天稀,也撑不了多久的。
“父皇,要不跟文安之的使者谈谈?”
张献忠沉默。
文安之不仅一次派人找西军了,一次又一次。
最近一次,文安之提出,让阳平关的西军退到龙安府平武县去休整,把保宁府交给明军来守清军,甚至已经在汉中的张定国、张可望兄弟俩,由明军负责接应回大巴山休整,将他们安置到南江的大坝。
当然,文安之也不是没有条件的。
条件还很多。
主要的几条,一是张献忠要去帝号,奉绍天为正朔,对内也不可以再自称西皇了。
其次,西军要进行整编,张献忠裹胁的那些百姓,都要交给明军安置。
张献忠仍做他的云南王,文安之将给西军整编为四镇,也就各五千,总共两万人,外加辅兵八千。
就这么多。
其余的要裁撤遣散,交由明军负责安置。
文安之还承诺,等西军整编完后,还可以把整个龙安府一直交给他们镇守,税赋也给他们养兵。等他们休整好了,愿意南下云南时,再移镇云南。
在龙安期间,明军还给他们借粮呢。
条件不能说不好,但张献忠不信。
这世上落井下石的人多,雪中送炭的有几个?能锦上添花都已经不错了,你还想他雪中送炭?
若是自己是文安之,现在都没动手,不过是怕西军做困兽之争,造成伤亡。而且清军还在,所以让他们西军顶在前面,替他们挡着清军呢。
若没清军,他们早被明军进攻了。
“把文安之的使者叫来,听听他这次又有什么条件!”
文安之的使者被叫进来。
“文经略又有什么新提议?”
“回大王,我家经略相公说现在形势已经越来越危急了,还望大王能够早下决断。我军已经侦知,定军山形势十分危急,随时有覆没之忧。”
张献忠不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