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刘铮的十三行杂记(二)(3 / 5)

尔吃顿素菜还是挺不错的。”

“那就好,那就好。”

两人随意闲聊了几句,刘铮发现蔡昭平总是掏出怀表看时间,便问道:“蔡先生有急事?”

蔡昭平连忙道:“哦,没什么大事。实在抱歉,打搅了刘先生的雅兴。”

刘铮笑着摆手道:“蔡先生,咱们都不是外人,我在广州这些日子,承蒙万和行的关照,一应饮食和出行都安排的极为妥帖。我说句话您别见怪,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的,还请开口,能帮上我一定尽力。”

作为万和行蔡家的继承人,蔡昭平知道刘铮和一般的洋商不同,这就是一群反贼。虽然朝廷恨不得将其碎尸万段,可人家船坚炮利,只能打落牙齿肚里吞。广州官场也对刘铮这些人假装视而不见,似乎只要别出十三行的范围,爱怎么着怎么着。

蔡昭平知道,那些每天在白熊行外面做小生意的商贩,很多都是广东巡抚衙门安插的密探。

可眼下作为总商的蔡家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如果过不去这个槛儿,别说总商当不成,搞不好蔡家还会被抄家发配边疆。

别看十三行这些商人平时一个个腰缠万贯、富可敌国,享有和洋商贸易的特权,只要出事,他们就会被官府毫不犹豫的抛弃。对满清朝廷来说,行商们只是赚钱的工具。

话说行商见官都要行跪拜礼,即使官员允许他们起身,他们的视线也从不会超过对方官服的第九颗扣子。一旦错了,行商就会遭到乱棒责打,毫无地位可言。

自从乾隆下旨同意购买西式风帆战列舰后,因为户部没钱,所以筹款的重任就落回到孙士毅的头上。谁让你上折子申请的呢?自己想办法吧!

于是孙士毅的目光就盯上了行商们的钱袋子,他下令八家行商在年底前要捐献白银五百万两。这下可把行商们愁坏了!

要知道此时茶叶贸易季刚结束,各国商船购买的货物一般是要到明年回来时才会结账;每年都是如此,年年滚动。洋行要是资金不足的话,行商们自己还要代为垫付。

因为海上贸易的风险性,内务府的帑金借贷根本不对行商们开放;所以行商们在现金流吃紧的时候,只好求助于其他贷款来源。

比如同行内部拆借,有钱的行商靠放债变得越来越富,而贫穷的行商因借债变得越来越穷。

一些新成立的、或是经营不善的行商由于信用欠缺,即便是内部拆借也很难借到,于是只剩下一条路,向洋商贷款。

因为东西方贸易的经常性赤字,贷款便成了洋商们赚钱的另一个渠道,包括东印度公司在内的所有英商都争相给广州行商贷款,利息高达20%~40%;后世广东话里的“大耳窿”就是由此产生的。

话说生意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好赌,面对洋商们提供的现金诱惑,很多经营困难的行商以孤注一掷的心态踏上了高利贷这条不归路。

一旦行商最后被利息压的无法偿还,洋商便会向广州官府讨债。而带清的做法就是抄家,用家产变卖所得还钱,还不上的则由总商牵头还款。别以为抄家就完了,私自向洋人借款那是有失国体的大事,会让洋人笑话的,所以全家还得流放边远之地。

面对两广总督的捐款命令,八家行商根本无力抗拒,而作为总商的蔡家更是承担了一百五十万两的捐献额度。

这可要了蔡世文的命了!万和行现在所有的流动资金加到一起也不过才五十万两白银,离孙士毅的要求差得远着呢。蔡世文这些日子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到处筹钱,连乡下的田产也在托人发卖。

眼下蔡昭平听了刘铮的话,突然心中一动,冒出了一个念头。于是他故作愁云惨淡的模样,语带凄凉道:“刘先生,眼下的确是遇到了难事。唉!”

一直从事兽医工作的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