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8章为美食纪录片忙碌的骆涛【大章】(4 / 5)

1979闲鱼人生 六道红叶 6434 字 2021-11-26

桌上,在拿着小棍敲打着罐头瓶,惊吓罐头瓶里的金鱼。

大喊一声,“别动!”话音刚落,便飞奔了过来,一把抄起罐头瓶抱在怀里。

小丫头明显是被骆涛的大喊吓着了,呆在原地看着骆涛。

父女俩四目相对,骆涛一点不掩饰自己的气势,小丫头闪着大眼睛,神色狡黠像只小狐狸。

非常自然的放下手里的小棍,然后没事儿似的,大摇大摆地从骆涛眼前离开。

“这孩子不管管是不行,太调皮了。”

骆涛也就嘴上说说,真要她管小丫头,他一准下不手,说白了他就是嘴上说说,过后不会采取一丁点实际行动。

管孩子这事还要数朱霖是专家,她眼睛一瞪,小屁点立马老实。

至于能管多长时间,这还得看小屁点的心情。

骆涛推着自行车,顶着初春的温凉,带着两尾朱顶紫罗袍,不急不躁地往王先生家去。

今儿拜访王先生还是为这次拍摄美食纪录片的事。

他老人家不光是文玩大家,更是位美食大家。

骆涛就是看中了老先生的一身才华,从去年有意要拍摄纪录片,骆涛就先后登门求了他很多次,他老人家才勉强同意给做美食顾问。

错过上班的高峰期,街上显得很是清冷。

白色顶子,海洋色的无轨电车拖着两节长长的车厢在马路中间穿梭。

大街还有着国人口中称赞的“争气车”公交车。

更多的还是两节车厢有着“红棺材”之称的公交车。

名字是有一点吓唬人。

现在要说人们主要的通行工具还是要说是,“嘀铃铃,嘀铃铃。”

手指一动,这就是响亮京城的二八杠自行车。

自行车的王国可不是白叫的。

看着马路中间身穿制服的同志吹着哨,双手挥舞着旗子指挥交通。

这便是八十年代的交通现状。

这也属于回忆这个年代最好的片段之一。

离开宽阔的马路,驶入相对狭窄的胡同,这时自行车的响铃声就显得更加悠长。

东城芳嘉园胡同。

骆涛抱着罐头瓶进了王先生住的大院。

刚进院就碰到一位大爷端着碗,坐门墩上,见来人是骆涛,麻溜起身打了招呼:“哟,这不骆爷吗?吃了吗您呐?”

骆涛也没想到还有人给他打招呼,忙回道:“谢谢您嘞,刚吃过。”闻着味,还不忘朝大爷碗里瞜一眼。

“嚯,这大清早的,您老胃口真好,卤煮火烧。”

卤煮火烧京城非常地道的小吃,(就是地道,说京城美食没地道这两个字,就缺少了灵魂)

最初是宫内的吃食,名叫苏造肉(苏灶肉)以五花肉为主,后来又以猪下水等为原料,再加入丁香,甘草,肉桂等制成,又称为“药膳”。

后来从宫中流到民间,普通老百姓哪能吃的起五花肉,经民家烹饪大师改良,就演变成了现在的京城卤煮火烧。

光听名字,档次就掉了不止一星半点。

民间做法主要食料是火烧配猪下水,辅料以炸豆腐片、卤汁,加蒜汁、酱豆腐汁、香菜等一起文火慢煮。

做到有肉、有饼、有汤。

听着不好吃,闻着真香。

有人觉得肉烂不腻,老汤醇厚,随便一口都是满嘴咸香。

也有人认为口味偏重、咸腥难入口。

如果猪下水处理不到位,确实有一股难以名状的味道。

老年间的人说:吃卤煮火烧最佳的时间就是冬季,天上飘着雪花,饥肠辘辘的穷汉子们裹着破薄棉袄,迈着小步子走在大街上,老远闻见“卤煮火烧”的香味儿。

花上几个小钱,来上这么一碗,在小贩搭的竹棚下或蹲或站或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