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露面的路遥。还有一个桀骜不驯,一直不受传统文学待见的王硕。
王硕他现在的遭遇,和二十年后兴起的网络小说,多少有点同病相怜,值得高兴的是,两者最后又都被时代所接受。
老话说的好:堵不如疏。
打铁还需自身硬。
对于他们的劝告,骆涛都表示接受,会认真思考。
接着就是他非常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这一笔足以让他留名青史的稿费。
《青年报》都不怕上面的问责,自己这个平头老百姓又怕什么?
消息一出,文坛炸了锅,纷纷指责骆涛的不是,也是因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骆涛就是渔夫,渔夫就是骆涛。
这让全国人民就更加喜欢上了骆涛这个名字,不光有经商头脑,还这么有才华,更重要的是有大爱。
对于同行们那么激烈的反应,骆涛仍然是采取以往的老套路,不去理踩他们,任由他们喊话批评,等喊累他们也就知道歇着了。
对于老百姓的追捧,骆涛表示也很无奈,他是没有想到现在人追星这么疯狂。
不过,也没有出现砸门什么的恶劣情况。就是不能出门逛街,溜弯,要是被人认出来,那一定被围的里三层外三层。
不光骆涛享有这种待遇,就是家里人他们也难幸免。
一次苏桂兰去买菜,不知道谁喊了一句:“这位老大姐就是骆涛他老家儿。”
突然围过来的人群,可把一向爱热闹,爱显摆的苏桂兰吓坏了,菜也不要了,一丢,迈开了步子就抄着近道往家跑。
“这大姐,跑什么啊?”
回到家她还有声有色的向一家人描述她上午遇到的场景。
“人山人海,那乌泱泱的人群向我奔来,……要不是我头脑灵活,我非被他们给吵炸了脑子。
真像涛儿常说的那样,人怕出名,猪怕壮。”
这都是京城人干出来的事,外地省份的人,那就更加疯狂,他们也不知道骆涛的联系电话,就一个劲地给青年杂志社打,让他们代为传达他们对骆涛的喜欢。
有人曾夸张的描述那段时间,青年杂志社的电话被全国各地的读者打爆了六个。
更有谣言说骆涛还为此出钱给青年杂志社置办了电话。
这都是无稽之谈,不可全信。
虽然没把电话打爆,但确实被打坏了几个。对此,骆涛也没有闲的出钱给他们置办新的电话机子。
知道骆涛家庭住址的人,纷纷写信,以前骆家收信都是用小信箱,现在就不一样了,邮递员同志都在骆家门口放了一个麻袋。
几乎是两三天就能收满一麻袋。
这事让邮递员同志感慨不已,说是他这辈子第一次碰到,以前光听人家说了有这种事,自己就是没遇到。
时间来到了七月中旬。
百花小院。
小丫头在院中阴凉处无忧无虑地骑着木马看着石榴和海棠打架。
大人们则是听着鼓书,然后各忙各的,老爹骆少逸在和孙子小十月斗蛐蛐,也叫蟋蟀,这玩意儿八月份才开始鸣叫,现在个头还没有发育成熟。
但是一点不耽误爷俩爱玩的兴致。
家里的妇女同志就是做鞋和做孩子的小衣服,老娘苏桂兰觉的小孩子就应该穿做的衣服。
要不就是挑花生种和大蒜种,这事是何姐最爱干的活,她对菜园的工作比做饭还热衷。
今儿她们就在剔枣核,要做枣泥馒头。
一家人对还没有做出来的枣泥馒头都很期待。
至于朱霖嘛,她就就格外的懒了,还很强势,在书房跟骆涛抢使用权。
用骆涛曾经对她说过这样话,“你现在应该庆幸自己生在新时代,要是在旧社会,你都不一定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