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载湉被软禁之后,各国公使不断向慈禧试压,使得慈禧痛恨洋人,却也拿他们没办法。
几个强国通过同清廷签订条约,使他们的宗教在大清国土上建立教堂和传教的权力。如此,便有大批的传教士自由地进入大清国土。
可是,大部分传教士利用各种手段在传教地侵占田地,聚敛钱财,甚至越俎代庖干涉当地官员发布的政令。
有一些入教的大清教民,也在传教士的庇护下横行乡里。
在这样的纷乱情况下,开始有很多百姓诸多怨言。纷纷自行组织集会,成立会团。
以义和拳、大刀会为首的民间组织开始在山东、直隶等地率领百姓攻打洋人的教堂、驱逐传教士和惩处不法教民。
由此,“反洋教”的运动愈演愈烈。义和拳与大刀会等组织逐渐统一成一个名称“义和团”,并且提出了“扶清灭洋”的统一口号。
各国公使见状联合会议,让清廷尽快处理义和团。
渐渐的,义和团发展到了京津一带,让两地的外国公使及洋人感到慌张。
各国公使等了一段时间,没有等到清廷的答复。又一次开了一个联合会议,并且向清廷声明,若是清廷再不颁发上谕,他们就要进行海军联合示威。
而针对如何处理与洋人的关系,和洋人最为关心的义和团问题,朝廷中出现了完全不同的两派意见,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然而慈禧,对于是否镇压义和团,也一直处于一种矛盾心理。她一面对义和团采取了一部分剿杀,一面又对一部分义和团进行安抚。
她想,这样既给了洋人的面子,也保住了自己的百姓。
关于清廷对义和团模棱两口的态度,各国公使显然无法接受这种两边兼顾的政策。于是,他们强烈要求清廷马上明确表态。
在等待二十多天仍旧没有结果后,各国公使再次发表联合照会,限令清廷在两个月以内,剿灭义和团,否则将代为剿平。约七日后,天津大沽口外的海面上就出现了英、法、美、俄等国前来“示威”的军舰,事态开始扩大。
并且威胁清廷,“如果大清政府不立即采取行动,那么各国公使便立马调来卫队。”
慈禧听之害怕,便退缩了。
她让总理衙门致函各国公使,撤回原本的反对意见,并且同意各国派兵进京。但规定每个国家来京军事人员不得超过三十名,一旦京都恢复平静,应马上撤退。
如此一来,各国的军队开始堂而皇之地向北京前进。而实际上,各国携带新式武器的入京军队已接近千人,其人数自然远远超过了慈禧规定的限制。
与此同时,朝廷剿杀义和团的命令已经发布。各国士兵也已经开始自行保护使馆和教堂。
其实,清廷是完全在按照各国的要求行事,可是这样,局势并没有因此而缓和下来。
而朝中支持义和团的大臣,却默许守城门的人打开了京城九门,有意让义和团蜂拥入京。
进城后的义和团团民们,在北京各处建立坛口,聚众练拳。
各国公使所担心的恐怖事件倒也一直没有发生,便渐渐放松警惕。可是有一天却出现了义和团焚烧教堂和部分洋行,由此,洋人的利益开始受到攻击。
于是,洋人们开始调遣大部队进入北京,远东舰队登入天津租界。
慈禧发布了一连串的上谕,一方面为了得到各国的谅解,镇压义和团。另一方面她也做好了作战的准备。
可各国的联军在天津一带,却受到了义和团的阻击。
慈禧又连发几道上谕,要求即刻镇压义和团,并且宣大臣召开紧急御前会议。她正等在殿内,突然对李莲英道“去把皇上叫来,御前会议,若是他不在,大臣们会有异议。”
李莲英也赞同她的说法,应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