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 如梦泡影(4 / 5)

雪夜歌行 庸人自扰hx 6243 字 2022-03-15

宗教的特征。

道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条比较隐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欢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视对全民的“普及义务教导”。

道家传授弟子特别重视弟子的“根性”,也就是所谓“天资”。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这块料,道家就不会收你做弟子。

自然所谓的根性,并不仅仅是修行的天赋,还有毅力、品性、悟性......众多的考虑因素。

佛家与道家的隐逸和比较“清高”的作风相反,特别喜欢普渡众生,讲究“三根普被”。也就好像我们现代的义务教育,佛教也喜欢普及他们义务教育。佛教主张“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主张“普渡众生”。

佛教的这种群众化大众化作风,使得佛教在大唐乃至七星大陆广为流传,发展传布比较快。

儒家主要是在读书人中进行教育。他们不像道家的隐逸,也不像佛家那么普渡众生,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传布教义和思想,所以儒家弟子往往是“书生”。

修行方法的差异,在修行的方法上,佛家的修行方法较为多样化,所谓“十万八千法门”,就是说佛家的。

有种说法是道家的法门也是从佛家中来的,这个自然不可能是真的,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佛家修行方法之多。

人们经常看到的佛教|徒口念“阿弥陀佛”就是一种修行方法,叫做“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佛教界当今最为流行的法门。

道家的修行方法是重视修持心性,就是着重心性的磨练和自我把握。道家的修行多选择在深山清净之地,所以一般人往往难以看到道教|徒。

儒家往往把读书本身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儒家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你读书用工,方法得当,你就变得精气神十分旺盛,身体素质和人的气质都会得到巨大的优化,看起来会相貌堂堂,气宇不凡。

再说佛教、道教、儒教之同,众所周知,在历史上佛、道、儒三教长期存在着严重的门户之见,彼此隔阂甚至相互诋毁。

不过,历史上三教真正学有所成者,往往倒是能够屏弃门户之见,主张三教平等,相互学习。

在很多佛、道、儒的经论中,往往能看到佛、道、儒三教被许多大德高僧高道们常常动辄“释曰”、“儒曰”或“道曰”,将各家说法平等的列置一块、相互贯通、融为一体,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因此又有“三教一家”之说。

佛道儒三教确实有相通甚至相同之处。它们的同,最主要的是佛道儒三教都要求克制人的感官欲望,主张人不要被身体本能牵制和奴役,回到人心灵的自然宁静。

三教都把心静定为人生的追求,一切的说教和修行都是为了使人达到心灵的宁静。

三教的共同之处: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提出了“养性”之说,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

强调精神摄养。“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病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病还是病生时”。

主张饮食调养。如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其粗|硬生冷”,及“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重视起居护养。“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

注意药物扶持。如老年人医药调治应采取“扶持”之法,即用温平、顺气、补虚和中、促进食欲之方来调治,切不可竣补猛泻。

强调不可纵欲。“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

提倡顺时养身。要“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

佛、道、儒三教的异同非常复杂地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宗教生活与面貌的一种特质,真正求道者,三者缺一不可。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