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也在城中建起了一批具有南诏佛教特色的寺院,位于当时拓东城东北郊螺峰山山崖下的补陀罗寺就是其中之一。而这有着绕口名字的补陀罗寺,即为圆通寺的前身。
这座补陀罗寺也是中国最早的观音寺之一,比四大佛教名山之浙江普陀山要早一百多年。但好景不长,或许是名字不好的缘故,在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霜雨雪后,元初的战火燃至云南,寺宇也在蒙古人的马蹄下化为一片废墟。随后在元朝大德五年(1301年)至延祐六年(1319年),元人又用了十八年的时间,在补陀罗寺废墟上重建规模较大的寺院,并更名为圆通寺。
自此之后,昆明人就把这螺峰山又唤为圆通山。
其后圆通寺便一直存在于昆明城中;历经四个王朝更替后不仅没有毁灭,反而越来越是壮丽,巍峨殿宇中佛像*,独特楼阁间山石嶙峋,削壁千仞上林木苍翠,吸引历代诗人墨客留下了许许多多赞美的诗句,并被誉为“螺峰拥翠”,很是荣幸地列入了昆明的八景之一。
且整座寺院闹中求静,以小见大,并借背后螺峰山之景,形成别具一格的水院佛寺,在造园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寺中除了有高大壮观的圆通胜景坊、圆通宝殿、八角亭等外,更有锁龙人先辈,暗中指点和尚阿咱李念诵大禹治水时留在云南的可降蛟的古夏文峋嶙经,以此降伏了作恶蛟龙,平息了水患后留下的咒蛟台。
木青冥随着赵良缓步入寺;与其他佛寺不同的是,圆通寺的山门后不是上坡,而是要沿着中轴线一直下坡。
这也是圆通寺的一大奇观;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往往有着前低后高的说法,寓意“步步高升”,且更是有利于排水。可偏偏这圆通寺就是不走寻常路,建得前高后低,与传统寺庙地势完全颠倒。进入寺院越向里走地势越低,属于罕见的“倒坡寺”。形成了进门才知有庙,进庙方知有山的景色。
锁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