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迩宫邦彦王仔细研究人民军的作战习惯,吃惊地认识到无论是人数、装备与作战士气,都堪称少见的对手。他的七个师团面对人民军5个军,并没有半点优势;从后勤上,由于人民党有大量的汽车和相对完好的公路,以及背靠东北大后方,与拥有铁路和水运优势的日军不相上下。
如果硬拼,将是一场恶战,这种消耗战对日本并不利。
但如果不能大规模地消灭人民军有生力量,也就做不到鼓舞士气、给被歼灭的第2、第6师团报仇的目的。按照之前交手的状况看,在对抗中想吃掉对方极为困难。
日本的优势在哪?海军!到目前为止,庞大的海军都没有发挥优势。因为“联合舰队”倾巢出动,面对压力的人民军海军已经收缩兵力,重点在大连、威海一带依靠岸炮部队、空军力量守卫岛礁,整个北方各港口都已封闭。
现在,海军司令部已经在制定打击计划,但它们针对的是中国北方各地,对朝鲜的局势并没有直接影响。
能不能发挥海军的优势?久迩宫邦彦王眯着眼睛在地图上画了又画。
尽管紧急动员,但是要想把7个师团的兵力集中到前线,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在这个期间,既要能够挡住中队的前进路线、为后继部队赢得时间,又要打一场大的胜仗,给蝗军低落的士气以鼓舞,难啊!
种种迹象表明,支那军队有些得意忘形了。他们一边派少量军队羁绊死守在城北里的第六师团残部龟尾旅团长聚集的一个联队的残部,以第3军为先导,气势汹汹向汉城杀过来。
迅速控制汉城局面的是日本精锐部队第1师团,它是日本帝国陆军史上最悠久的师团,曾参加过甲午海战后进攻金城和旅顺的战役,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所以在朝鲜战争危急之时,它作为第一支部队入朝,撇开被围困的第六师团和第19师团不顾,而在汉城抓紧布防。
吉兴兴冲冲地挥兵南下,他给担任先锋的第8师的命令是“急近汉城,把顽敌歼灭在汉江以北。”在他看来,名不见经传的34军能够打出“万岁师”的名声,强弩之末的日本部队和急急忙忙赶来增援的日军先头一部绝对不是拥有5万人的满编第3军的对手。
可是朝司(朝鲜人民军司令部的简称,下同)给他的命令却是“火速肃清临津江残敌,其后进逼开城,同时依水布置防御阵地。”
临津江向南在开城附近拐了个弯,然后经西南入海。如果顺利,则与东部突进到北汉江北岸的第29军并肩,然后在后世“三八线”附近与日军相持。
按照朝司的部署,主要是张汉卿的设想,中队依险据守,和日本军队在这里相持,最终达成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目的以战迫和。
控制临津江,依江水之利,与开城之后援,就立于不败之地。从日本国内出发的陆军和人民军的援军大抵在同一上,相对而言,人民军的后勤还占了点优势。只要卯足了劲,就让这里成为中日两国消耗战的前线。中国耗得起,已经占了优势,也值得这样做。
如果日本政|府不愿意和或者有大打的趋势,中队可以直冲汉城去“教训”一下它。汉城被汉江一分为二,江北的日军有背水一战的勇气?在张汉卿的想法里,即使占领汉城,也要留一点地方给日军,让它欲罢不能。
这样,守无可守,退无可退,战场主动权就掌握在中国手里。这时候再以外交的威力,和日本政|府签定一个和平协议,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对于汉城的街道,一览平川的开城之南才是坦克的好战场,守住这里,人民军就可以安然享受此次入朝的胜利果实,并可以稳定战线,消化胜利果实。
战争不是一种功业,而是结束苦难的手段。
可是吉兴认为自己的实力足以拿下汉城。打完汉城便以防守为主,隔江而向,要比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