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交通大建设(下)(1 / 3)

目前看来资金是造成制约发展的瓶颈,但是实际上改变人的思维才是关键

不少人民党内元老对于穷国家之力进行铁路四纵四横的建设规模都已经感觉匪夷所思,当然对张汉卿“加大力度进行扩大再建设”有很大不解,也有稳健派力主经济建设要稳妥推进量力而行,虽然他们仅从军事上就可以对见得着的好处颔首称赞。

不过慑于少帅在党政军中的威望,以及他对建设军事、经济规划中的前瞻性构思的成熟,特别是奉军统帅张作霖的极力支持,张汉卿的计划得以顺利推进,在各地也殊少障碍。

张汉卿对于作为经济基础的交通特别是铁路建设的狂热程度是惊人的,他也不认为国家当前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在他认为,借钱发展交通,反过来,会极大地刺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在经过数百年“重农抑商”的人为压抑之后处在一个勃发的状态下。

这样,还债的时间会大大缩短,然后发展起来的经济会进一步促进交通的建设。在此良性循环下,只要不发生经济危机,前途只会越来越好的。

正如他在人民党中|央全会上回答关于资金短缺的质疑时所说的“在铁路行业市场竞争机制完全建立起来之前,加快铁路建设的最有效措施,是根据实际需要提出明确的发展规划,铁路部门千方百计予以实现。至于建设资金,铁路债券不愁没人买;借款不必担心银行惜贷;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投标者会挤破门槛;材料供货商也会争着抢订单。”

为了给投资客开个好头,中|央在1925年即投入了10亿元于铁路建设上,尚不含为建造机车先后投入的近3亿元巨款。

旧中国的 “津沽铁路公司”(原址为旧三岔河口西岸)最早在1887年从国外进口了数台小型蒸汽机车,其中一台为“0—2—0”型(只有两对动轮,无导轮和从轮,称“0”号)。

此机车是我们现在保存完好的、曾在“津沽铁路”上运行过的最古老机车,曾在国外展出过。该机车由英国制造,总重量为1320kg,也是世界上最小的蒸汽机车之一。

从这台蒸汽机车出现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大地上行驶着英、美、德、法、日、比、俄等国各种蒸汽机车,被人们戏称为“万国机车博览会”。

这是事实。据正史上1949年《铁道月刊》第188期记载当时全国共有4069台蒸汽机车,其中有8个国家、30多家工厂生产的198种型号!

蒸汽机车是工业时代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关键工具。旧中国直到解放后才造出第一台蒸汽机车,不能说不是作为中国人的遗憾。

造成这一原因的主要因素还是军阀混战不休,有限的财政收都被各个地方实力派截取作为军费,然后又迎来了日军的两次侵华,后来又是内战,因此旧中国交通事业的落后也就成为必然。

天幸降下一代伟人张汉卿,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他利用1920年代这难得的和平时机,逐步让中国走向经济复苏或者叫大踏步追赶的状态。

在汽车、坦克、飞机、轻型军舰能够国产的同时,组织了一大批当时国内机械制造领域的顶尖人物,通过进口德国、捷克的机车,拆解、研究、试验,从1924年初至1927年末,利用4年的时间制造出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机车“龙”号,使中国填补了这一空白。

“龙”号成功的意义是巨大的不单单它给中国的交通带来安装了中国“心”,还通过它的研制,极大地促进了重工业的配套发展钢铁锻造技术、焊接技术、组装能力、机械设计能力、精密加工以及非常重要的生产能力等。

另外,它的成功,也激发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是多少钱都换不回来的。

在“龙”号机车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