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苏联之行(1 / 2)

北京难得的风平浪静,做为政通人和的标志之一是文化的兴盛。就在12月底,徐志摩、胡适、梁实秋、陈源、闻一多等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得到张汉卿的全力资助。

文化兴盛,是一个国家发达的标志之一。汉朝强大时,汉赋的辉煌在文学史上达到顶点;盛唐强大时,诗仙、诗圣名垂青史。自诩为代表着先进文化的人民党,又怎么能不做文化的鼓手?

随着北方政治上的稳定,张汉卿有时间关注世界的局势了,这是他七年以来第一次仔细审视着这个世界。

日本像一只受伤的狼,在关东大地震后舔伤口,伺机向中国狠咬一口,要把损失补回来;

英法在恢复元气,也在默默注视万里之外的中国,审视她的未来;

美国则高傲地伸展他的臂膀,向世界宣布“总的来说,美国的事就是做生意”,开始了它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即所谓“咆哮的二十年代”;

而苏联,则关起大门埋头发展。二十世纪的世界,是一个无论如何算起来都是“和平”的世界。

现在是中国发展经济的良机,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缓和与一切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而最大的邻国苏联,则有机会和中国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奉系在壮大过程中,与俄国及后来的苏联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关系。如果说中东路、华俄道胜银行为奉系的强大锦上添了花,用粮食等与苏联交换的榴|弹炮则壮大了人民军的实力。在各国关系趋于缓和的当口,中国能不能与苏联结成更深入、更密切的伙伴关系呢?

因为各大兵工厂特别是上海机器制造局都已经纳入麾下,而天津汽车厂的汽车陆续进入各师属炮兵团,继续制造落后于时代的山炮已经不合时宜了,而且小口径的榴|弹对于现代化的军队来讲火力已嫌不足。

但是,欧美对华武器出口在日本的要求下被完全封锁,取得苏联的帮助甚为人民军所期待。

所以张汉卿决定亲自去苏联,修补一下之前被破坏的双边关系,并亲身体会下这个北方民族的强悍,实地考察下它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成就,给人民党治理中国以借鉴。

张汉卿想去苏联由时已久。

还在前生90年代初期,他曾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夜之间解体而唏吁。作为历史的忠实爱好者,他也曾努力就所知的资料来解释其深刻的原因和必然性。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作为抵抗超级大国美国的坚强力量,是如何从贫穷、落后与纷争中一步步岷起,又一步步走向衰弱及没落的,是他在前生难以置信的谜。

他还能清楚地记得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大肃反运动,以及由此而诞生的现代历史上社会主义第一个强权的领导人斯大林。

不过此时,张汉卿是以中华民国行政委员会主席张作霖的私人代表兼全权处理对苏关系的太子身份去苏联的。其成行的主要目的,一是参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伟大导师列宁的祭礼,二是探讨中苏关系有无进一步加强的可能,并缔结中苏和平条约。

农历年初的1924年1月21日莫斯科时间18时50分,列宁在戈尔基村去世,终年53岁。有90余万人出席追悼大会时瞻仰了列宁的遗体并默哀。

中华民国原广州革命政|府领导人、国民党总理、中华民国交通委员会主席孙逸仙闻讯后震惊不已。通过他,国民党才找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民展方向,才不至于被人民党拉下太多。可以说,列宁就是国民党的恩人,良师益友。

悲痛之下,他亲致悼词,用极高的褒扬,深切地表达了国民党对这位导师的尊重和把国民党从泥潭中拔出来的感激之情。

张汉卿是不能无视这一在目前还是中华民国背后稳定靠山的大国对国际形势的影响的。虽然中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