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授予较高级文臣的清高衔头,并非实有所掌,但却有在御书房通行的权利,可以随时面君。
看似不起眼的权利却有着极大的好处,几乎让朝臣们嫉妒的眼红。
当然也只较少一部分的朝臣才有被封为大学士,学士,待制的机会,这就要看皇帝的喜好了。
新的官制很快便出来,并且在宣德门外的御榜上贴了出来,这是圣旨,也是在昭告天下,大宋的所有子民都要遵从,所有官员都要配合。
地方上的官制虽没有改变,但也是早晚的事情,连朝堂都变了,地方上的官制还能不变?
要知道地方上的州府官员中也不乏高价的官品,也有着寄禄官,散官价,差遣官三种的,并非是和朝堂相独立,所以在御榜的结尾,告知天下,所有不在京城的官员暂且不变,但各个州府依次改变。
也就是说以朝廷派出特殊的官员,从京畿路开始,向大宋全境最边缘的州府而去,把每个州府县的官员更迭明确的告诉他们,并且分发新的官印告身,收缴旧的官印告身。
这是一次上下一起的改制,虽然地方上的速度要慢一点,但并不影响改制的进行,但大宋的百姓们关心的重点却在台谏院这个东西上。
没错,官员改制和大宋的百姓有关系,但却只是和一部分人有关系,大部分的平民百姓是不在乎的,他们在乎的是自己仅有的那一点权利。
于是台谏院的作用就被百姓们无限放大了。
尤其是御史台和登闻鼓合二为一之事,更是成为百姓们津津乐道的地方,台谏院的第一位御史大夫是有着铁面判官之称的王鹤。
他原本是捧日军的行军司马,但因为战功和那条胳膊,以及治军的严谨,和王铁鞭恰当的配合,而被赵祯看重,并提拔为正三品的高官御史大夫。
台谏院有大夫一人,正三品;中丞二人,正四品下。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中丞为之贰。其属有四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四曰登闻鼓院,巡按御史隶焉。
四院组成了大宋的监察体系,尤其是最后加入的登闻鼓院,更是让百姓弹冠相庆的,因为这是唯一能让他们上告申冤到天子脚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