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四章 君子之死(1 / 2)

黄歇死了。

以往被视为屈原支持者,在屈原离开之后,于大楚风雨飘摇之际撑起了即将崩溃的朝局,成功战胜了大氏族、郑袖等多方势力,将楚国的力量重新凝聚一体的平原君,死了。

这位四公子中最年轻,也是最富文采的一位,就在立秋之后的凄风苦雨中,永远地离开了。

对于大昭而言,这是自然而然的喜事。

这位坚定反昭三十年的楚国实权人物的过世,对于大昭朝野自然极大的利好消息。

不但如今的楚王熊横失去了最强的助力而只能选择与亲昭势力妥协,日后任命熊启作为大楚摄政,也将少了很大的阻碍。

而对扶苏个人而言,虽然为不能再次得见黄歇而略感伤怀,但事实上,扶苏同样认为这是一个好消息。

因为可以想见的是,没了黄歇在朝中支撑,公子兰将无法保持在和谈中的强硬态度。

而和谈的顺利,就意味着扶苏接下来能够尽快解决在楚国的事宜,回去朝中主持变法的后续工作。

大楚国上下,全民哀悼。

就连被黄歇在政争中打败,不得已而挟子潜逃到大昭的郑袖,也同样表达了哀思。

按照郑袖的说法,若是敌人只有黄歇一人,她是绝对不会潜逃,甚至还带着刚出世未久的孩子的。

郑袖所担忧的,是寿春城内虎视眈眈的其余老氏族势力,以及潜藏在暗处,不知何时会突然咬上来的屈原。

对黄歇德行的认可,已经达到了不止于己方阵营,而让敌对方都肃然起敬的地步。

无论是崇敬他的人,亦或是憎恨他的人,都不得不承认,黄歇是一位君子。

一位真正的君子。

是做到了知行合一,豁达于世的真正君子。

就扶苏本人的观感来看,相比于写出《山鬼》、《九歌》等名篇的屈子,黄歇甚至更像是一位单纯的浪漫主义者。

正因为他的单纯和浪漫,黄歇甚至愿意相信立场敌对的扶苏口头上的承诺。

或许是因为楚人天生的乐观主义,结合自身久病之后,看透生死的豁达心态,才能让黄歇在政坛的污浊之中竟也保留了难得的赤子之心。

而屈原,在他那不食人间烟火的外表下面,其实隐藏了一颗极为功利主义的内心。

没有人能够否认屈原对楚国的强烈热爱。

但是这样的热爱太过炙热,灼伤了他自己,也灼伤了所有与他逆行,甚至同行之人。

与之相对,黄歇的热爱则带有他独特的清爽气息。

如同清风拂面,令人心折。

而这股浊世中的清风,终于也停下了吹拂。

黄歇的过世,绝不仅仅意味着一位前朝公子的离世,也不能仅以权臣落幕等闲视之。

他的离世,意味着楚国再也没有一位能够振臂一呼,将楚国上下所有力量拧成一股的号召者。

这位拖着已入膏肓的病体,强行承载着大楚于双肩之上前行数十载之久的风月君子,在新党党魁屈原突然失踪之后,已经成为了楚国朝堂最大力量的实际管辖人。

而其宗室身份,以及在国中的卓著威望,同样是楚国政坛能够不在熊槐离国之后四分五裂的重要粘合剂。

黄歇离世之后,楚国朝堂的各方力量便处于了互相不能信任的状态。

因为他们之所以能够放下分歧,勉强凝结在一起,就是因为都能够信任黄歇。

而在黄歇不在之后,这种基于个人威望的信任,也便荡然无存了。

对黄歇的突然离世感到最为难熬的人,应该就是公子兰了。

作为屈原失踪后被黄歇挑选作为与自己共同执掌朝政的令尹,公子兰理论上应该在黄歇离世之后承担起这份责任来。

然而实际执掌朝局的时日尚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