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百年以来,从来就只有我国打别人,没人敢打过来的。
当然,这里有点吹牛皮了。
远的有苏秦谋划的五国伐昭,近一点的,还有楚怀王两次北侵。
不过忽略这点“小瑕疵”,上将军说话还是很提气的。
而且他说的也没错,以往我军也是跨境作战,如今再跨境作战,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
从将领们的表现来看,他们同样都是很赞同上将军所言的。
原因很简单,军功。
打个已经奄奄一息的魏国,能分摊多少军功?
上边几位主将一拿,剩下的清汤寡水能够你升个屁的爵?
赵国就不一样了,虽然在之前的战事中,赵国被迫割让了黄河以西的广大土地,但近些年,赵国连续吞灭了楼烦和部分林胡,国土范围不降反增。
而且赵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超魏国。
在这样的大范围战场上作战,在赵国身上获得军功的方式和数量都远不是在魏国身上获取的军功可以比拟的。
谁不眼馋?
此外,赵军一直将自己称为战力只输昭军一筹的强军。
这让昭军上下一直觉得如鲠在喉。
就凭你这给匈奴人都欺负得嗷嗷叫唤的弱旅,还配说自己只输一筹?
哪有只输一筹的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几乎从来都没赢过对方的?
但每次一谈起两边对垒记录,赵军方面就会拿出阏与血战来说事。
好像除了这一场之外,两军就再没打过别的战事似的。
但是因为阏与血战的一方主人公就是如今大昭第一战将,上将军王翦。
仅这一点,昭军这边就找不出什么好的反驳言语了。
于是,强要灭赵,也有出气的成分在。
很难说,上将军坚持灭赵是否也有洗雪前耻的念头在。
但老实讲,扶苏不认为有这个必要。
上将军战功卓越,无论是伐魏,还是伐楚,老将军获得的大胜不胜枚举,丝毫不必在乎一次年轻时的败绩。
“其三,赵强而魏弱,攻魏,赵国有可能来援,需要郑重提防。攻赵,则魏必不敢来援,只需一支偏师驻扎轵关,便可俯视大梁,让魏国不敢异动。”
前两点所针对的都是粮草之事,第三点才终于说到的战略上。
而在这一点上,扶苏与上将军的看法是一致的。
攻弱,则强者可援,攻强,则弱者不敢援。
毕竟,这已经不是那个各国合纵便能够对抗大昭的时代了。
而且,已经没有另一个如姬,能够为魏无忌窃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