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零章 税收(1 / 3)

春日大朝会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承上启下。

具体来说,就是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明年要做的事情进行一个笼统的展望。

而作为大昭相邦,李斯一向是在大朝会上最先发言的。

这一次,当然也没有例外。

昂首阔步,几乎是在赵高宣布大朝会正式开始的话音刚落,李斯便迈步走出了百官的阵列。

再一次,李斯猜对了昭王的心思。

在府门口的表演当然是给王上看的,这表示李斯并未因为儿子的关系,就倒向了扶苏一方。

同时,在通过白泽向扶苏表露出自己的暗中放水之后,他也缓和了与扶苏之间略微有些紧张的关系。

两边(至少在表面上)都没有刻意讨好,也都没有陷入对立,充分体现了一国相邦在储君成长过程中应该表露的政治智慧——谨慎的中立。

换言之,李斯所要表露的态度就是,他一心只是为国而已。

毕竟他已经都是一人之下,即便倒向扶苏,在扶苏成功继位之后,他所能得到的也有限得很。

但同时,他也不能过分得罪了扶苏。

对两边这个“度”的拿捏,将会充分考验朝堂上所有对国政有着直接影响的重臣们的智慧。

目前来看,无论是李斯还是甘茂,都以自己的方式选择了道路。

接下来,李斯便通过详尽的数字,向昭王,也是向重臣们说明了一下去年的支出和收入。

要总结得失,最重要的当然要看花了多少,以及挣了多少钱。

国家的运转当然离开不了这个最重要的孔方兄。

在没有“赤字”这个概念的古代,国家的财政其实很简单。

国库里有多少钱,来年就花多少钱的话,这是一般的君主。

国库里的钱怎么都不够花,然后想办法提早征税——这是庸主或者暴君。

国库里的钱每年都还有结余下来的,这就是仁君了。

君主用作享乐的私人花费也是国库支出的重要款项。

这是因为在汉武帝将国家财政分为国库与少府两部分之后,国库与帝王的私人金库才正式分开。

在此以前,仅就财政而言,国家与君王个人的确是没有分别的。

在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中,一般而言能够收取的税收是比较固定的,除非是突然扩张大量土地,否则十年之间的税收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因此,虽然每年都必须由相邦李斯做比较细致的总结,但大部分时候给出的数据和结论都是大同小异的。

所以有许多老臣都会选择在朝会的最开端神游物外,闭目养神。

以往的时候,扶苏也会选择假寐,因为虽然在经过了数年的治政生涯之后,他已经能够逐渐从李斯嘴中那些专有的奇怪名词之中听出来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意义,但毕竟太过繁杂的数据总不能让人提起精神来。

不过这一次,从头至尾,扶苏都没有片刻的分神。

这几年里,大昭的财政其实一直都是入不敷出的状态。

大昭国力雄厚没错,蜀中和关中也都是令人垂涎的粮仓,原属于魏国的河西之地也是难得的丰饶之土。

但在今上继位之后,大量的公共工程的上台,以及从未有过哪一年停止过的征战,在为昭国夺取了大量的荣誉和国土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消耗。

而这样巨大的消耗怎么也不是税收所能完全填补上的。

于是在十数年连续的入不敷出之后,大昭国库的库存实际上已经到了一个比较危急的界限。

往年大朝会上所讨论的最多的内容,也都是该如何充分利用每一分钱来实现尽可能多的内容。

然而在今年,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番冗长